APP下载

关于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2018-11-10李泽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6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管理体制事业单位

李泽昊

[摘 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国内传统经济体制发展形成的特有现象,管理体制质量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作业效率低、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机构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我国在优化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避免单一地进行企业化、市场化处理,需要结合基本状况、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构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事业管理体制,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优化升级,实现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事业组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083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6-0-02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从治理体系、治理技术方面及时进行优化处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保证市场改革从广度、深度方面进行推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符的企业制度、事业制度。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事业管理制度方面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当下国家事业管理机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需要及时找出事业管理体制的正确发展方向,结合发展阶段的背景、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

1 国内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

改革是社会发展、体系构建的必经之路,当代社会已经步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为了保证社会发展环节中相关组织机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发展,必须对地位、权利、职责和关系进行有效管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能够避免权、责、利混淆的混乱局面,减少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利重叠,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类似经济领域的合理分工,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可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保证各主体建立清晰的界限,在职责范围内履行工作岗位的相关职能,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朝着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落实政府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政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从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综上,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社会长期和谐发展的保障。

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政事不分”现象严重

在国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事务,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政务职权方面,行政管理系统仍将资源规划、经费发放、行政制度等权力集结在一起。行政机构包揽了过多的事业单位权利,职能下发力度不足,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监督、执法权力。第二,在政务组织方面,当下尚未建立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制度,即事业单位是不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属于依附于政府机构的部门。其运作管理、组织机构等会模仿政府管理的方法,如设置处、科、室等层次的部门。第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内一般执行传统行政事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套用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事业单位的运作管理规划,且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人员多数是由政府部门指认。

2.2 人事管理机制不完善

從1998年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聘用制、岗位制管理方法的落实带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但是事业单位至今仍尚未获取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利,自主性不足,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等,限制了事业单位的长期合理发展。此外,国内部分省市出台了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但是自我约束效果差,无法推动整个人事制度更新,如岗位聘用、考核、管理方面不够完善。综上,事业单位缺乏人事管理方面的自主权,相应改革措施、配套措施存在滞后性的问题。

2.3 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非社会化

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事业单位的管理与资源配置相关度较高。当下国家事业配置机构非社会化问题十分严重,表现在事业机构封闭性强、机构重复设置比例高、整体效率低。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各个单位之间无法实现合理互通,部分人员在权力扩张的欲望下各自为政,部分机构存在职能重复的问题。本应由国家组织建立的事业单位却出现地方机构办理的局面,如各种培训机构、研究院等。同时,除了党委、政府机构方面存在培训中心,经委、商委等也存在培训机构,劳动局、卫生局等区县单位也存在明显不足。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非社会化问题,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运作合理性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优化措施

3.1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政体制度等也逐渐推进,国家新型事业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多,传统分类方法已不再适用。业内专家指出需要结合国内事业单位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依法处理,降低盈利需求,建立面向社会的经营组织结构形式。

结合业内专家的各种研究理论,笔者认为当下结合社会职能不同,事业单位一般可分为:社会公益类、生产经营类、行政执行类几种类型。其中社会公益类事业机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纯公益类、准公益类机构。前者是政府授权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相关单位,目的在于满足公共文化、国家发展的基本需求和长远利益,并不具有利润价值、排他性等概念,如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机构等。准公益类机构为政府授权的企事业单位,部分群体的受益方在公共需求、公共利益方面存在一致性,但是个人消费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特点,如文化艺术院校、市政服务机构单位等。同时,行政类事业单位必须由政府主导,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执法收费有严格的规定,避免将收支挂钩融入具体的事务中。再者,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优化企业效应、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从中可以看出事业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对象主要是公益类事业机构。

3.2 加强政事管理

政事关系是政府方、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政事管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合理性,明确政府的职责。第一,需要对政府、事业机构进行详细的职能划分。政府作为主办方,必须考虑其所为、所不为的部分:政府方面必须加强仅由政府组织管理且具有福利社会功效的活动;对于生产类、盈利类的事业单位,政府需要将其引入市场竞争中,借助市场竞争、社会力量等促进其朝着规范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制定帮扶该类企业的相关政策。第二,需要及时对政府、事业单位的财务关系进行合理分析,结合事业机构的社会职责进行政府、事业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调整。针对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政府需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无法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一般该类单位是代表社会长远发展利益的机构,政府需要积极提供单位运作发展需要的经费,且政府部门需要和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避免存在传统的隶属、附属关系。此外,要从传统政府包揽事业单位职责转化为政府事业单位双向约束的模式,适当增加事业机构的权限,建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事业管理制度。

3.3 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加强聘用制、岗位制为主体的人事管理制度,将固定化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契约化的人事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在事业机构中的作用,发挥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第二,建立满足事业机构发展特点的人事管理、宏观运作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自主权,保证相关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员工参与监督、管理。第三,加强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革。任何组织机构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加强各个要素的合理分配、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即事业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与配套设备完善息息相关,必须推动事业单位朝着更加合理化、可行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必须保证配套设施的完整性:①加强事业机构渐进作业模式的处理,保证劳动力团队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②加强事业机构人事管理环节建设,保证整體步调的一致性:③完善事业单位人事法律法规体系。第四,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事业单位进行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人员大量流动的现象,加强分流人员的合理规划是当下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将“单位人”逐步过渡为“社会人”,这是实现资源社会化配置的关键举措。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事业单位需要秉承多层次、多元化的分流安置要求,尽量采取以内部消化为主的运作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恒学,孔雪琳.深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4).

[2]魏佐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地方治理研究,2014(4).

[3]尧建锡.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

[4]刘雯科.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机构与行政,2011(4).

[5]张晋.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11(10).

[6]娄玉花,王树娟.关于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

[7]何铁方,张纯宇.关于改革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8(19).

[8]王丹.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4).

[9]田红.关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J].贵图学苑,1997(4).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管理体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