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上的背影
2018-11-10路军
路军
一纸协议的墨迹还未干透,它早已经像高飞天宇的飞雁,将和平的音符如甘霖细雨洒落中原以及冀北。关闭了的大门开了,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兵戈箭矢,不再是残阳如血,不再是鼙鼓争鸣。单调惆怅,落满了战争忧伤的千里驿路换了一副全新的模样。辽与宋的友好使节开始走上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漫漫路途。期间,多少文明的符号如珍珠一样飘落在历史的瞬间,多少清晰而又远去的背影,就在山川草木之间留驻。
一
公元1005年的春天,冰冻的黄河之水在呼啸的南风中裂解,河岸的杨柳朦胧春色,田畴麦苗浅鬣如寸,生机盎然。去年冬天那场城下大战留下的痕迹依存,几棵老树上刀砍的疮疤好像一道结痂的伤口,不过,时光流逝,它终将在春风夏雨的浸润与滋养中慢慢愈合。
这是不一样的景象,泛上心头的就像一杯酒,苦涩甘甜。
一队人马离开了都城开封,将越过黄河,他们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塞外草原。
为首者,卷脚幞头、内里曲领宽袖的紫衣袍,外罩鹤氅,站立黄河岸边。水流湍急,他的眼神在空旷寥廓的原野如奔马纵横,直抵千里之外浩瀚苍茫的草原之地。宋立国至今已经45年,与北方劲敌契丹握手言和,虽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能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然而,于饱经战乱、遭受离人之苦的百姓来说,善莫大焉。想到这些,孙仅感觉肩负使命的担子更沉了。
孫仅无疑是幸运的。当朝廷的一纸诏书抵达开封府时,他正坐在官衙内,凝神注目,审阅一份份的刑事案卷,此时,他正做着开封府的推官,肱骨之力以求公正廉洁。
宋朝真宗时期,才华横溢、尽忠为国的朝臣不计其数,为何会相中孙仅呢?
在历史的空间内钩沉,或者可以管中窥豹,找到一些缘由。孙仅生于河南汝州一个官宦世家,浓厚丰腴的书香氛围,自小就在他的心灵中撒下了读书种子。年少时,他勤读嗜学,尤其喜欢儒家经典,“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朗朗的读书声穿越晨曦的时空,夜深人静,一盏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四壁,孙仅手不释卷,心灵之舟漫游于贤者精心构筑的思想大河之中,那翻卷的奇异浪花无不令他心动。
年复一年,《诗经》《礼记》《左传》《孟子》等等书籍已经烂熟于心,儒家讲求的言而有信、清廉守正、以民为本、微言大义、格物致知等等理念深深烙印在头脑中。
宋代科举日益完备,孙仅希望从小储备的厚重的儒学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机遇是给有准备之人预备的。在经历乡试、会试以及“帖经”“诗赋”“策论”几道复杂险峻的关隘之后,孙仅榜上名列前茅,安静等待殿试了。
29岁那年,即宋真宗咸平元年三月,孙仅第一次走进威严雄伟的大殿讲武殿,赵恒这一年风华正茂,不过30岁。他在咸平元年春正月曾经给宰辅吕端等人下令“选明经术者以闻”,这已经为殿试及第者定下了调子。
当孙仅与几百名士子向赵恒行礼膜拜时,他一定会被这个儒雅睿智、青春焕发的年轻皇帝所打动的,学识可以填补鸿沟。孙仅他们谁不期待有朝一日,能在琼林宴上再次遇见年轻的皇帝呢?
我们无法得知公元998年3月孙仅端坐于讲武殿中挥毫答题的心情,殿试的规程是“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内容繁复,这对于儒学之功深厚的孙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试卷答毕,孙仅随着士子们匆匆走出讲武殿,接下来的几天,就是苦苦等待了。孙仅和士子们都明白,衡量夺魁靠的是“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想当那个闻名天下的状元,除了实力,还要有主考官的赏识。真的不容易。浩瀚的历史,当年评定孙仅等人的名字依然留在历史深处。“真宗咸平元年二月十九日,以翰林学士杨砺权知贡举,知制诰李若拙、直昭文馆梁颢、直史馆朱台符权同知贡举,准诏放合格进士孙仅已下五十一人。”杨砺何许人也?他是宋太祖建隆元年的状元,他“介直清苦”“以善政闻”。李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也是进士出身,殿试后“擢上第”。梁颢博学好古,22岁就中状元,典型的青年才俊。
这几个人,学富五车,精通儒学,那可是大知识分子,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都是人文科学大师。几百名进士参加殿试,只有五十一人合乎要求,足见殿试选拔门槛之高。他们能看中孙仅,显示了孙仅才华横溢,冠绝群芳。
唱名第一的孙仅享受到了无上荣誉,“三月己巳,……壬申,赐进士孙仅等宴琼林。”“琼林”在汴梁城西,是一处皇家园林,宋太祖时期始建,“殿后花枝白间红,楼前当道绿杨风。横飞彩槛波光外,倒写朱阑水影中。”“槛花红蕊盛,苑树绿阴成。雨过池塘静,风来殿阁清。”这些诗人留下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当年奇花异草、水榭亭台的迤逦之荣。宴琼林是宋朝时期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后,皇帝都要宴请这些进士。北宋一位无名氏描绘了热闹繁华的景象:“阔步青霄今得路。脚底生云,拥入蟾宫去。好是来年三月暮。琼林宴处人争睹。”吃饭是小,成为天子门生、为国效力则是正道。
英姿焕然、踌躇满志的赵恒与敦厚内敛、端懿沉静的孙仅相见了,抛开君臣礼节不说,谈论诗赋、治国之策一定是酒酣歌舞之际的清淡插曲。身为状元郎的孙仅无疑是那一天耀眼的明星。
不过,贵为状元郎,在宋代,很多人也得从基层开启仕途的第一步。孙仅鞍马舟车,来到长江岸边的舒州(今安徽安庆),为团练使推官,管理狱讼之事。从这一点看,孙仅对于法律条令颇为在行的。公元1001年8月,孙仅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他被推荐参加集贤院考试。宋代,给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很多比拼的舞台,孙仅是三年前的状元,不过,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各地推荐者,不乏“词旨优长,经义精富”之人,在策论中孙仅名列第四,进入了汇聚踔绝之能、操翰成章之才的集贤院做了一名直学士,不过,这是一个主要负责“刊缉校理经籍”的机构,很像一个高级编辑。有趣的是,孙仅还做光禄寺丞,一个负责管理皇帝膳食、祭祀等事物的机构官员。当笙歌燕舞、醇酒飘香的时刻,孙仅看着端坐高堂之上的年轻皇帝,内心一定很复杂的,毕竟,无论哪一个官职,距离“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都距之甚远。好在这个时间并不长久,在这一年,他为浚仪(今开封市内)县令,三年时光,并不太平,契丹南下入侵中原,边患已经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公元1005年,辽与宋的双手握在了一起,战争硝烟慢慢飘散,昔日的对手,成了兄弟。
“命开封府推官、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孙仅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孙仅成了“国母生辰使”,宋代数以千计的使辽使中的一员。
不能不提的是推荐孙仅的幕后人物——寇准与毕士安。前者“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后者“端方沉雅,有清识”。生逢其时,孙仅才华出众,不会沉沦于世,在一个政治相对清明,贤人辅政的时期,当出使辽国这样事关国家大计的事情出来时,他们自然就想到了笃于儒学、端悫醇厚的孙仅了。
孙仅或许没有想到,辽与宋的百年和平之路,将从他的北行开始。
二
北行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困难,这是一次全新的行程。
早春的中原大地,饱经创伤的村庄、田畴在慢慢恢复。千里驿路,之前兵戈铁马、鼙鼓震荡、厮杀惨烈的景象如烟消散。凹凼不平的驿路,还可以看见断剑残矢的身影,马蹄凹陷的痕迹上,已经长出了几许青草,在南风的衣袂中飘摇不已。谁家的田里,几头耕牛埋头拉犁,长长的缰绳后面,几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甩着长鞭,清脆的声音越过柳梢头。
他胯下的那匹青棕马,离汴梁越来越远,黄河的波涛翻卷之声隐匿在远方的云雾。
孫仅的衣囊内,藏有赵恒写给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绰的亲笔信,他不知道,当博弈的生死对手变成兄弟后,他亲临北方会遇到怎样的情形?
当孙仅抵达边境,真宗“二月……置霸州、安肃军榷场”的声音还清晰回荡。这些紧邻两国边界白沟河畔的榷场,就像连接两国人民的枢纽,商贸的大门敞开了,在北去的路上,宋朝的商贸马队载满了精美的瓷器、柔滑繁丽的丝绸、来自江南水乡的新鲜茶叶等等物资。那鼓囊囊的包裹压低了骡马的脊背,马车在驿路上的背影如一团黑蚂蚁,越来越远。
孙仅一行,带着不少的士兵、仆役,没有他们,自己纵有三头六臂,遇到不测之险,也是无能为力的。或许,他想到北方人烟稀少,驿路荒凉,夜晚,难免露宿山野。他还命人带着帐篷、行李、什器等等。当夜色氤氲月亮的清冷,前不见村墟弥散的炊烟,后不闻商旅悠扬的驼铃声,只得停下。当他挥墨抒写时,孙仅是否想到了向朝廷建议,尽快在驿路多建设一座座馆驿呢?我们找寻不到他留给后人的使辽语录,不过,从他之后使辽使所记录的文字来看,馆驿已经如满天繁星,在绵长曲折的驿路上闪闪烁烁,在漆黑的夜色中,一盏盏灯火,如文明的接力,将辽与宋紧紧相系。
千里驿路,孙仅的队伍缓缓前行,他不敢怠慢,时常叮嘱兜鍪甲胄的士兵,一定要小心马队驮运的精致礼品,还要小心驿路旁侧山林潜伏的猛兽袭扰。
行旅的难捱,孙仅是否写诗言志,倾诉衷肠,我想这是一定的。使辽的宋代高级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使辽诗歌,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习惯。远走他乡,夜宿山谷,陌生的地域与环境,雄奇壮阔、旷远郁郁的北方大地,自然是可以触动孙仅的诗情的。
让孙仅意想不到的是“仅等入契丹境,其刺史皆迎谒”,或许,文化就是一种最好的粘合剂,在它的面前,撕裂的鸿沟、战乱的伤痕都可以弥合。契丹觊觎中原不可得,然而,他们对于汉文化的喜爱是很深刻的。幽州(今北京地区)地域,农耕文明发达。创新思想发达的契丹人,因地制宜,实行南北官制。辽圣宗本人通晓音律、书画、诗词、儒学等,实际上,辽国从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开始,他们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孙仅之名,远播塞外,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刺史理应迎谒,在和平空气浓烈的北国春天,这自然是辽圣宗带给他的一份独特的文化温暖。
这一瞬间,酣畅热烈,“又命幕职、县令、父老捧卮献酒于马前,民以斗焚香相迎,门置水浆盂杓于路侧,接伴者察使人中途所须,即供应之”。这是当时的盛况描绘,封闭许久的辽与宋道路打开,民心如滚沸之水热烈洋溢,如温馨之风扑面而来。孙仅内心一定五味杂陈、感慨万端。梳理历史,孙仅明白,辽与宋之战,黄河以北的中原大地无疑深受其害。频繁的战乱,民无宁日,南下的契丹战马无情践踏村庄、田舍,北上的宋兵断戟沉沙,魂断异乡。现在,战争的阴云从百姓的心头慢慢飘散,他们怎不珍惜与兴奋呢?
席间,几杯酒下肚,内敛敦厚的孙仅与契丹刺史们谈论的话题,没有唇枪舌战的外交辞令,有的是诗词歌赋的清新温暖;没有自负与高傲的神情,有的是彼此平等自由的学识交流,那一夜,宴席中回荡着诗书礼乐的绵长回音。
五月,孙仅抵达幽州,契丹人的最大城市。孙仅一定想到了公元979年惨烈悲壮的高梁河之战,太宗乘驴车奔逃的画面犹如一道很难愈合的伤口,不时鳞伤这些士子的心头。时隔近三十年,幽州城依然巍峨耸立,敌楼旌旗飘荡,南门开阳门与丹凤门敞开了心胸,迎接来自中原第一位和平使者的到来。
烽火硝烟散尽,城内商贾往来不绝,坊市整饬林立,人流攒动如织。孙仅不禁折服于契丹人的城市管理能力。五代以来持续的动荡,中原很多汉人远避他乡,来到幽州一带开垦土地,筑屋营生,在路途上,百姓箪食壶浆的那份热情与淳朴,无不流露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期望与珍惜。孙仅深知和平的珍贵,辽与宋的由对手变成兄弟,这是民之幸矣!我无法得知,孙仅还有没有从中华文明这一更广阔的角度看这一和平的深远历史意义。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可以谐和共生,远去了硝烟鼙鼓,谱写的是一曲延续一百多年之久的和平乐章,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奇异的景象。
三
当孙仅来到幽州城馆驿安顿,此时,辽圣宗耶律隆绪,他正在延芳淀(位于今天的北京通州区内,是契丹皇帝每年春天来此狩猎的一处皇家湿地园林)狩猎游玩。
年轻的皇帝听说宋国使臣已经到了幽州,于是,离开了水草肥美、波光潋滟、鹅鹜所聚的延芳淀,直奔幽州城。他立即下令,召见孙仅。
孙仅行前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耶律隆绪的史料,然而,契丹与宋隔绝许久,一些说法如一团迷雾,朦胧虚幻。或许,他的印象里,耶律隆绪属于刚愎自用的一介武夫,即使胸中有文墨,也不过是他好战杀戮的一点装饰而已。这个十岁登基的小皇帝,现在不过三十三岁,正是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年龄。
他将怎样面对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皇帝呢?
当孙仅迈步走进大殿,他镇定自若、举止端庄,毫无畏惧之心。礼仪之后,孙仅递交了赵恒亲笔书写的给国母萧绰以及耶律隆绪的书信。辽主展阅的那一瞬间,不禁击掌拍案,赞叹不已。宋朝皇帝文艺细胞异常丰富,赵恒善书法,而耶律隆绪书画精通,一封书信,自然有了谈论的话题拉近了彼此的亲和力。耶律隆绪对于文化的喜爱给孙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宴席之上 ,孙仅与耶律隆绪侃侃而谈,他们谈诗论赋,醇酒飘香,歌舞弦乐之中,汉风流淌,这个十岁即能吟诗的年輕皇帝不禁吟咏起他的豪气之作:“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诗歌造诣很深的孙仅当然听出了这弦外之音。
孙仅自然也不敢怠慢,也奉上一首自己的诗歌助兴:“闲如云鹤散如仙,逸士声名处处传。诗自会来轻物象,道从高后小林泉。”月影移窗,灯光摇曳,耶律隆绪与孙仅毫无倦怠之意,谈音律、论书画、道佛精义、儒学之典范、科举制度、地方兴学等等,沉浸其间的是文化暖意。这个五月的夜晚,汉风与契丹风扑面而至,就像天空中自由飞舞的的一对凤凰鸟,携手相伴,展翅翱翔,在中华文化的宏大幽深的天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五月的夜晚,耶律隆绪与孙仅似乎已经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平等交流,相谈甚欢。
孙仅丰厚广博的学识深深折服了这个醉心于中原文化的契丹年轻皇帝。他与孙仅商定,明日还要一起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耶律隆绪“屡召仅等宴会张乐,待遇之礼甚优”,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辽与宋的兵戈之争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勃勃生气的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和谐共生。回到馆驿的孙仅内心一定激动异常,他想起了唐代诗圣杜甫的时代呼喊:“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如今,兵戈之争渐渐远去,与百姓而言,与文明而言,这是幸事啊!
让耶律隆绪感到惋惜的是孙仅的归期临近了。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手下,多一些像孙仅一样的直谅多闻、“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缛锦之肆”的儒学贤士啊!这一次的会面到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或许,这些记叙略见一斑:“二十四年,是年,放进士杨佶等二十三人及第。”“二十五年春正月,建中京。”契丹人谦虚学习科举制,在圣宗之手的助推中,以及辽与宋和平之光的文化温暖里,在北方草原深处,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学识深厚、肩负重任的进士。中京之地,平川沃野,老哈河蜿蜒流淌,草肥水美,孙仅之后的很多使辽使,在中京完成自己的使命,耶律隆绪以及后继者,可以更进一步感受中原文明的蓬勃健硕。
孙仅之后的一百多年和平时光,辽与宋,使节往来不绝,文明脚步坚毅执着。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相融,结出了绮丽的花朵。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别致文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