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8-11-09韦仁荣
韦仁荣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音乐则是所有学科中最绚丽的,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它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趣味横生、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总是更易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音乐素养。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将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知识,受到教育,这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进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基。
一、巧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聆听习惯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极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这便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需要学生养成专心聆听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视听工具来巧设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在教学《春之歌》这首乐曲时,我先不出示乐曲的标题,以感受情绪为先,让学生欣赏了钢琴版的《春之歌》,想象一下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渐渐安静了下来,很快便沉浸在了悦耳动听的钢琴曲中。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感受到了“春天”的情景。于是,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给乐曲取一个名字,有《春天来了》《美丽的春天》《春天的旋律》等等。接着,我揭示了乐曲的名字《春之歌》,让学生边哼唱边欣赏了同名视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去聆听和感受,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二、注重及时引导,培养学生演唱习惯
演唱是音乐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学生最易接受和最为喜爱的学习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发声方法极易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情况加强及时引导,时时调整教学行为,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在教唱《月亮月光光》时,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歌曲优美如歌般的风格,以及作者对家园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因而在演唱时难以拿捏感情,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喊唱”。于是,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吗?”在学生的回答声中,我借助多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月光下的农家、门外的农田、院内花香扑鼻,月光照入房内,照在桌上……接着,我继续问道:“在聆听这首歌曲时,我们会不自主地联想到家乡。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情感、什么样的声音去演唱呢?”学生答道:“要亲切地、柔美地唱。”于是,我用優美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歌曲,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喊唱”,进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三、借助音乐活动。培养学生表演习惯
除演唱外,表演同样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节奏的肢体运动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音乐节奏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音乐表现力和张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表演习惯。
在聆听了乐曲《青蛙音乐会》后,我播放了《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让学生扮演跳舞的小青蛙,我则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邀请学生参加跳舞,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周围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件,自己动手做一个小乐器,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舞蹈组、演唱组、乐曲演奏组等,学生自由选取角色,我担任指挥,共同完成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又使学生感受了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感知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注重传授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新课改为音乐教师提出了诸多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领会、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勇于探索,在平日里常抓不懈,积极引导学生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