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依恋度的研究初探
2018-11-09江添宇
摘 要: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地方依恋度”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测量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看法与地方的依恋程度。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故土情怀、缺失情怀、特定情怀、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人为环境以及行游食住购娱存在依恋。
关键词:乡村旅游;依恋度;旅游心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47-03
一、 指标构建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们更多地选择亲近自然的旅游活动并开始关注人地关系,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为旅游者提供了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地方依恋是基于情绪、认知和行为的人地之间的联系,对依恋的地方的人、事、物存在特殊的情感倾向。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有著强烈的恋土情结,基于这种恋土情结,笔者构建了具有三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二、 研究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次共发放问卷206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约97%。此次被调查者男生占57%,女生占43%,年龄普遍居于18—25岁,学历层次较高,平均月收入以2000元以下为主,其次是2000—5000元,职业以学生为多,企事业员工、服务业人员和个体经营者较多。
(二)三大指标体系分析
1. 环境依恋
自然环境依附是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间接、轻微或偶尔受到人类影响的田地、河流、森林和沙漠等自然景观的特殊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自然环境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1)。
人为环境依恋指的是直接受人类影响并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经过人为改造后,对后天而成的村舍等建筑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人为环境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2)。
历史文化依恋具体来说是对乡村从古至今而形成的文明、风俗如乡村特有的礼仪、民风。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历史文化环境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3)。
2. 情感依恋
故土依恋是指对土生土长的地方即家乡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故土依恋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4)。
很多人生活在某地一段时间,由于变迁或者其他因素,不再能回到这个地方或者有些人生活在内陆却向往有大海的地方,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都是缺失的体现。缺失依恋是对已经逝去的环境或者是从未体验过的环境心理上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缺失依恋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5)。
特定依恋是指从内心深处对乡村旅游地的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如知青下乡地、爱情发生地)存在的特别的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特定依恋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6)。
3. 行为依恋
行为依恋是从旅游六要素中,从乡村旅游中的旅游产品出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如娱乐、交通、游览、购物、住宿、食物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交通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7)。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游览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8)。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食物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9)。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住宿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10)。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购物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11)。
以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娱乐为因变量,两者做交叉分析(见表12)。
综上所述,45岁以上的男女较其他年纪而言,更容易对乡村旅游地存在依恋,并且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依恋以及情感依恋较为明显;18—25岁的男女,男性所占比例较高的为自然环境依恋、历史文化环境依恋、行为依恋中的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女性所占比例较高的为人为依恋、故土依恋、缺失依恋、特定依恋、行为依恋中的食物和住宿,可见18—25岁的女性,注重精神层面的依恋,而男性较为注重客观环境的依恋;26—45岁的男女,女性对乡村旅游地的依恋所占人数普遍高于男性。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1. 性别层单因素方差分析
(2)P:判断X(定类)对于Y(定量)的差异。
从上表1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样本对于12项指标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性别样本对于12项指标全部表现出一致性,并没差异。因此,性别的差异并不会造成地方依恋指标的波动。
2. 年龄层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上表14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样本对于人为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特定依恋、交通、游览、食物、住宿、购物、娱乐共9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这就意味着不同年龄样本对于人为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特定依恋、交通、游览、食物、住宿、购物、娱乐全部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另外自然环境、故土依恋、缺失依恋共3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龄样本对自然环境、故土依恋、缺失依恋有着差异性。
差异性表现如下:
年龄对于自然环境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F=2.66,P=0.05),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18岁以下>18—25岁>26—45岁>45—60岁”,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自然环境依恋最容易产生显著的变化与波动,而相对于年龄逐渐增长的被调查者,对自然环境依恋比较稳定。
年龄对于故土依恋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F=2.80,P=0.04*),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18岁以下>18—25岁>26—45岁>45—60岁”,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故土依恋最容易产生显著的变化与波动,而相对于年龄逐渐增长的被调查者,对故土依恋比较稳定。
年龄对于缺失依恋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4.28,P=0.01**),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18岁以下>18—25岁>26—45岁>45—60岁”,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缺失依恋最容易产生显著的变化与波动,而相对于年龄逐渐增长的被调查者,对缺失依恋比较稳定。
3. 平均月收入层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上表15可以看出,不同平均月收入样本对于人为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故土依恋、缺失依恋、特定依恋、交通、游览、食物、住宿、购物、娱乐共11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平均月收入样本对于以上11项全部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另外此样本对自然环境共1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平均月收入样本对于自然环境有着差异性。
差异性表现如下:
平均月收入样本对于自然环境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3.69,P=0.01**),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2000—5000元>2000元以下>5001—8000元>10000元以上>8001—10000元”,平均月收入2000—5000元的被调查者对自然环境依恋最容易产生显著的变化与波动,而相较于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然环境依恋比较稳定。
三、 结论
(一)地方依恋是某一阶段“人—地”情感状态,是地方性的一种反映。如果将地方依恋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序列,去研究更多的地方群体,将有助于了解地方文化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在地方发展与规划实践方面,地方依恋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视角。乡村旅游的规划要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认同体系,增加富有地方性和符合旅游者特点和需求的功能空间和设施建设。
(三)从情感依恋角度出发,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大多數的调查者对自己的家乡、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以及特定情感发生地会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恋,为打造更吸引人的乡村旅游地,融入更多的乡愁因素。
(四)从环境角度出发,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为打造游客眼中的旅游胜地,应该保护乡村中的青山绿水,防止大自然馈赠的礼物遭到破坏。打造吸引人的乡村旅游也绝非从商业化角度出发,突出乡村旅游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气息,建设具有乡村代表性及特点的人造建筑。
(五)从旅游产品出发,旅游者对旅游六要素即交通、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食物也普遍存在特别的认同和依赖。因此,我们应该就旅游产品方向,对乡村建设提出更好的物质需求,有能满足于旅游者需求的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36(1):200-205.
[2]戴光全,肖璐.基于区域联系和 IPA 的节事游客地方认同空间特征——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J].2012(4):115-124.
[3]李娟.开封东大寺社区地方依恋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1-62.
[4]唐文跃.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地理科学,2011(10).
[5]钱树伟,苏勤,郑焕友.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3):355-362.
[6]李九全,王立.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J].2008(4):79-83,111.
作者简介:
江添宇,女,江苏南通人,三江学院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