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

2018-11-09祁建

绿色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沼气池梁家窑洞

祁建

离开梁家河好几天了,总想为那里写点什么。猛然想到那天遇到的一个片段,在梁家河一处知青窑洞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文件影印件——这是一份手写的文件:“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受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一群“90”后学生在窑洞中入神地看着信件,带队的年轻老师给学生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来到梁家河旅游,是为了让这些“90后”来接受教育来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曾经的那段岁月,学习那种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在梁家河的石碾、草垛、知青井的平整土地上,经常能够看到一次次别开生面的党课正在进行。讲课的教授说,“我们要向知青学习理想远大、矢志不渝的精神;学习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情怀;学习为民务实、踏实苦干的做法;学习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聚精会神地听课……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向乡亲们如是感慨。

梁家河一直向往着去看看。今年7月,我与北京作家协会首届老舍作家班的师生一起前去,我们过延川县,经文安驿镇……前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奋斗7年的梁家河。

让习近平“把心留在了这里”的小山村,如今怎么样?

史铁生曾描写过延川当年的情景,“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我们在阳光的照耀下,走进村子。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仿佛穿行于黄土画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意境中。

在梁家河村口,一位村民介绍说:当初,村里的这条路只是条羊肠小道,曲曲弯弯,高低不平,是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开始拓宽的,以便行驶手扶拖拉机,而今已经成为我们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了。

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到达了村口,换乘旅游观光车,远远的就看见挂着牌匾的梁家河村史馆。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的进到院子里。炎热的天气并未挡住我们的脚步,似火的骄阳更燃起胸中那份追寻初心的激情。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历史距离我们似乎已经久远。梁家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最醒目的标记,就是高高耸立的一块大红标语牌,上书习近平的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标语牌对面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房,是“梁家河教育基地”——村史馆。我们随着游人排队参观了村史馆,初步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情况,看到总书记写给村委会的回信。

在村史館里,我们能概括地了解了梁家河的沿革和现状:梁家河,因宋代时有梁姓人家依河而居得名;明代以后,陆续有石、王、张、吕等姓氏家族迁入,形成自然村落。2014年,梁家河村与附近的梁家塌、舍和沟、木瓜山3村合并,使土地面积达14777亩,管辖7个村民小组,农家364户,人口1184人。它民风古朴,是典型的陕北黄土地上的传统农耕式小村庄。其村民勤劳善良,朴实热情,热衷于传唱信天游、陕北道情等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民间艺术……

村史馆,还展现了梁家河村的不断变化、变迁,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及总书记先后居住过的3处窑洞——“知青旧居”。“知青旧居”就是“习近平旧居”,那是我最敬仰和急切想看到的“景观”:1969年1月,习近平刚来到梁家河插队时,住在村民张清源家的窑洞里,而后他得知“房东”要娶婆姨,就主动搬出;1970年,习近平搬到村民吕侯生家窑洞居住了3个月;1971年10月,生产队为知青们建好了一座6孔窑洞的院落,人称“知青院”,习近平就移居到“知青自己的家”,一直住到1975年10月回北京上学,离开梁家河……

我们沿着村里的小河边走着,缓缓的河水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向过往的游客诉说当年的故事。循着总书记当年的生活印迹去捕捉和感受着那个年代的气息:知青旧址、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我眼前仿佛看到一幅画面:一个16岁的北京青年响应号召,插队落户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群刚刚走出家门、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们,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同父老乡亲一起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在这里,这群来自大都市的孩子们锤炼了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也得到父老乡亲们的悉心照顾和保护,与他们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梁家河也成了习近平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文章中回忆说:几年中,我过了四关:

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

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天,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六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十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

时光流逝,这个村子的一些细节被保留下来。土窑洞、煤油灯、陈旧的摆设、简单的劳作工具、沼泽池……,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总书记从到来时候的不适应到主动接近群众,最终克服困难;从沼气池到成立副业队,勇于锐意进取,使自己逐渐与群众融为一体,离开多年却依然牵挂这里的浓浓鱼水之情。“我迈出人生的第二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这里”,多么朴实的感情……

水坝右侧立有一块大石碑,上书醒目的大字:“饮水思源”。其后面就是三间窑洞式石屋——“知青井”。那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任支书时为村民建造的第一眼机电井,解决了乡亲们历来吃水难的大问题。

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梁家河村生活用水很困难。村民饮用水,都取自河岸边上挖掘的渗水坑,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每逢雨季还经常被洪水淹没。习近平担任支部书记后,首先考虑解决的就是村民吃水问题。他经过反复思考、多方调查,找到了水源,立即组建基建队,开始施工。村民们说,在打井工地上,习近平既是足智多谋指挥员,又是吃苦在前的“排头兵”。他带领大家设法排除了一个个难题,并和壮劳力一样,轮班下到井底挖土、提土。经过艰苦的劳动,这眼水井终于出水了,并用水泵供给各家各户。从那以后,梁家河人祖祖辈辈饮用河畔浑水的历史宣告结束。至今,习近平的“知青井”依然是梁家河村民的饮用水源。乡亲们感念于心,立碑“饮水思源”,以志不忘。

“知青井”水质好,出水量大,习近平又考虑利用多余的井水来解决农田灌溉的事。他决定在水井下方河道上筑一道拦水坝,建成“蓄水库”。工程必须在河冰完全融化前完成,否则会耽误农时,增加施工难度。开工时,春寒料峭,河道冰水参半,村民站在岸边迟迟不动。这时,习近平从人群中一跃而出,操起撅头跳进河道里,撸起袖子就开始刨冰、挖土……村民们被感动了,都纷纷跳下河道,一起动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沿着村路向前走,有一个“棚户”,许多人好奇前去观看。原来,那是村里的铁业社,打铁正忙……据介绍,以前地处黄土高坡深处的梁家河,沟沟坎坎,荒僻闭塞,交通不便,村民生活、生产极其落后。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农具,都必须徒步走到10多里以外的文安驿镇或者更远的县城去,特别不方便。1974年,时任大队书记的习近平,组织大家自己建立了铁业社,制作和维修农具。而后还建立了便利店、邮电所,销售生活用品,邮寄信件,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

在“知青旧居”的院子外面,保留着一口沼气池。那是1974年,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这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个大字。

走进一排窑洞,到了南边第二间,说是习总住过的窑洞,也就是1969年,他们6个知青在一起住的窑洞,有六床被褥,一个大通铺。从北京突然到这里住大通铺,而且是土炕,冬天若是没有财力烧炕,根本就扛不住严寒和冬天的干冷。

习近平曾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经过这样一个时期的磨练,对世界观的形成和一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站在村宅的高处,看看地理和环境状况,当年的寂寞和环境实在是一种磨练。习近平在知青中呆的是最长的一个,一般的知青都是二三年陆续当兵或其他走出了梁家河,习近平到了第七个年头才在坎坷中由村里推荐,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到清华大学读书。

在梁家河的村委会,我们在看着图片聊谈着当年,那时习近平才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原在城里生活,突然到了一个半封闭的穷乡僻壤,出去一趟都不容易,真是一种磨练啊,也造就了一个人的坚强伟大和韧性品格……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梁家河精神!村民们感叹:“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让人感到踏实,也充满力量。对此,习近平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站在山顶,目之所及,如今满眼皆翠,高原上纵横的山头像绿浪一样延伸,空气中,苹果香、枣香沁人,山脚下柏油路随着山势蜿蜒穿过村子,路旁白杨树挺拔而立,水坝像碧绿的宝石镶嵌在村子中央,盘踞在山腰的窑洞……岁月流逝,历史却在那里留下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让后人去回味。

我几次回首看望这个黄土地上“凤凰涅槃”的小山村,它沒有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旖旎风光,也没有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雕梁画栋的精美建筑和文化积淀,却能成为人们梦寐向往的“中国最美乡村”,实在是个奇迹。

今天的梁家河不仅仅是“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它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从历经磨难和贫穷,到解决了温饱,并不断走向富裕,步入小康生活,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作家路遥9岁时就来到延川,直到读完高中离开延川。他的作品中有段话令梁家河很多村民念念不忘:“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走进梁家河,能深刻感受到,村子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印证了这段话。

(责编:张志国)

猜你喜欢

沼气池梁家窑洞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过了冬的沼气池如何过春
买台抽渣机 轻松赚钱去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