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民族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
2018-11-09叶秋美
摘要:手工课堂属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手工技能及思维灵活运用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融入民族元素,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手工制作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中融入民族元素,继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元素 学前教育专业 手工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将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承载与传播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职责与义务,应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汲取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让幼儿体会民族文化的乐趣。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结合民族元素,开展丰富有趣的手工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继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在手工教学课堂中融入民族传统手工艺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关注于科技的发展,往往忽略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继而导致民族文化逐渐流失。民族传统手工艺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与民族元素,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结合民族传统手工艺打造良好的民族气息,加强学生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时注入民族元素,继而有效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呈现着每一代手工艺人的慧心巧手与感人的民间传说。教师应通过互联网搜集与总结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授学生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能,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及制作能力,提高其主动性。例如每当端午节前夕,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包粽子的线叶制作手工灯笼,用其他材料制作龙舟与香包,增加民族元素;春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各式各样的窗花;在元宵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形态不一的灯笼,利用竹条、浆糊、宣纸、毛笔、小灯泡或蜡烛等材料,尝试结合不同地区灯笼制作的特点,将民族元素有效融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二、在手工教学课堂中融入民族历史传承故事
不同的手工艺品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元素,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手工学习中更深刻地感悟到手工制作的民族文化与灵魂,教师可不断挖掘与手工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民族历史文化故事,以民族历史文化为教学的主体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继而让学生在制作手工时有效结合民族元素,使手工作品充满文化艺术气息。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艺术创作时,教师可将剪纸这一流传至今的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课堂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于剪纸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窗花、墙花、灯花等装饰品上,但对于窗花的由来与在民间的具体应用却没有一定的了解,制作出的剪纸作品难以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元素。[3]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剪纸前,可将中国农村节日、风俗、民俗等故事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福”字与“囍”字为吉祥的寓意,“娃娃”“葫芦”为多子的寓意……当学生集中注意力后,便对剪纸的由来与应用有更深刻的了解与学习,在制作时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将民族元素有效融入,并用心去制作每一件作品。
三、在手工教学课堂中创建民族主题活动
手工课堂仅能作为课堂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尝试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继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民族元素,创建良好的民族主题活动,继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传统节日均蕴含不同的民族元素,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传统节日的形式开展手工制作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端午节组织以“包粽子、赛龙舟、香包制作”等为主题的活动,讓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结合绘画形式,将民间赛龙舟、唱民歌的场景体现出来;利用中秋节节日特色,以“嫦娥奔月、月饼、灯笼”等为主题,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制作手工作品。最后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民族元素创作奖”“最佳手工作品创意奖”等,继而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也使民族元素及文化得到有效融合与发展。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学专业手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民族元素打造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民族元素的认知,增强其爱国情怀,在汲取与传承民族元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如何将民族元素融入手工课堂[J].职业,2016(03):155-156.
[2]谢娟娟.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的地方手工艺教学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78-7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手工课改革与资源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ZYKYSF2017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秋美,女,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