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在舆论格局转变下应坚守的道德底线

2018-11-09赵烨婷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赵烨婷

摘 要 在自媒体时代,根据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自媒体时代下舆论格局的转变,我们的任务是探索如何坚持自我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媒体传播的公共价值。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道德底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022-02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传者,人人都是把关人”。这很好地说明了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介自由的时代,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手段和平台的与时俱进,广大群众通过电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了人际交流的界限,相对自由的自媒体传播形式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积极活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孕育了一些危害社会发展的反面影响。因此,坚守自媒体时代下的道德底线,合理有效引导自媒体的舆论走向。

1 自媒体与自媒体舆论场的概念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以现代电子手段向大多数或特定单位的个人传播规范、非规范信息,实现私有化、大众化、自治的新媒体。

在自媒体时代,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的互联网比特之海,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在自媒体传播中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使得自媒体的力量、意见来源多样化,对于一致的观点较容易聚集,对于关注不同话题、拥有相同观点的人会形成一个小的舆论场,这种舆论场相对多的人在网络中展开大型谈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在此舆论场中,文学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言论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其他人的看法,并因此引导、控制着对某些话题舆论的走向,因此,我们更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合理有效地引导其对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2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特点

2.1 公众在社会舆论格局中地位作用的加强

在《论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舆论定义为“公众的意见”。公众中每一个具体个人,作为公民,固然有着法律范围内可行使的言论自由,但在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公民中只有少数人掌握着媒体这种稀缺资源,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的自媒体环境中,以往只有少数人能够支配和利用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的情况已经被打破。新形成的格局上可以理解为它使媒体这种稀缺且昂贵的资源走进寻常百姓家,使舆论名副其实地成为“公众的意见”。这也是自媒体对社会舆论格局的一种重要补充。

2.2 碎片化趋势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兴起

自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微博,通过关注机制共享短实时信息的广播社交网络平台。大家通过微博可发表自身想法或披露发生在身边的实事,与作为专业组织的新闻媒体信息披露和舆论披露相比,这些举措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但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自媒体发表意见的公众往往是有感而发,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或者是兴趣所致,舆论格局中“碎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2.3 多元化状态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体现

当今的自媒体依靠现代通讯方式的便利性,形成了“人人都可成为通讯社”的格局,来自不同阶层的公众都持有自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信息,有必要为他人所知晓的意见。因此,社会舆论格局中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大家通过自媒体针对某一现有事件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从而掀起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潮流,公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更有利于特定主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工作。

2.4 “百家争鸣”现象成为社会舆论的常见景观

利用自媒体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网络平台上发表意见,从而达到一种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作用,但公众在各抒己见的时候,会因为意见不同聚集成为很多小舆论场,当不同舆论场的主体为自己的观点激烈辩论时,便在社会舆论中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景观,这一景观的出现是合乎逻辑的发展。

2.5 言论自由下愈发难以控制的社會舆论

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不易控制的原因是多种社会现象所共同导致的,开明的政治是民主的基础,只有公众的言论自由有了法律的保障,公众才会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此大多数自媒体使用者都会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由于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也使得一部分人利益受损,这也导致他们会将个人的负面情绪倾泻于自媒体当中,激起公众的同情或是不满,从而掀起一片社会舆论风波,加剧社会舆论的不稳定性,使得社会舆论更加难以控制。

3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转变

首先,舆论主体的地位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体现在两个转变上。一是公众由原处于被动地位的信息告知对象,转变为信息发布者。公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将发生在周围的实事发布出去,这些信息往往不是由政府批准发布,或由专业新闻媒体进行处理后在发布的,如郭璐玲通过发微博实名举报问题官员陶宏涉嫌受贿就属于此类。二是公众由参与舆论过程的跟进者转变为议题的发起者,公众会从身边捕捉到自认为热点的事件并公之于众,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舆论中的主动性,并且多次引爆重大舆论事件,积极参与社会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来源。

其次,舆论内容的主题发生变动,在曾经的社会舆论中,呼声最响亮的便是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旋律,这一点在官媒的舆论场中始终未动摇过。但在自媒体舆论场中最活跃的力量所提出的观点不外乎体现出公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和公众对于社会不公正事件的负面情绪。人民网评指出:“依靠口碑,尤其是互联网,人们在微博、BBS、QQ和博客上讨论时事,批评社会,评价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舆论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模式”。

最后,舆论事件出现的频率加快,在几年的“舆论事件”是指由舆论事件本身所造成或所引起的后果。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上热点话题层出不穷,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舆论事件在舆论热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 自媒体在舆论格局转变下应坚守的道德底线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舆论格局的改变,从而出西安有关道德法律的众多问题——公众通过自媒体散布消息的真实性,公众利用自媒体传递的信息的合法性,或是否合乎道德伦理。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当今民间社会舆论的主体,自媒体的广大使用者——公众,应该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应坚守的道德底线。所谓道德底线,是道德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要求。对大家而言,社会道德底线是: 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

自媒体舆论格局的转变是以自由、民主为基石的,微博作为自媒体中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当中的自媒体使用者虽有权利发布信息,然而,对于真正的媒体人士来说,它可能无法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做到这一点,面对道德和社会利益等问题,也很难完全辩证地对待它。由此自媒体也诱发了一些与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正确的价值观相违背的腐朽落后的观念,以此作为自媒体的使用者,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道德底线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紧跟主流意识的前进步伐。

自媒体沟通既是一种社会沟通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它还应该把实现真善美的目标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据说,通过自媒体素养教育,增强公众参与自媒体传播的意识,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加强自媒体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净化功能,并允许公众在自媒体最自由的公共空间发表负责任的言论。促进我国自媒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自媒体用户在交流时,要注意道德伦理问题,强调人文关怀,不能追求刺激。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应该把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作为报道的价值取向。

2)建立一个预防、筛选和处置来自媒体平台的虚假信息的綜合系统。在自我媒体运营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虚假信息预防、筛选和处置系统。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实现虚假信息的传播和预警,快速有效地甄别真假内容,准确锁定传播节点并予以惩罚,动员舆论领袖参与抵制虚假信息。

3)建立公共权力与自我媒体舆论场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建立公共权力和自我媒体舆论领域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机制。用法制保障公共性原则的实现。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公共领域的建立必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制度化的空间,另一个是法律的明确保障。

自媒体舆论格局的转变要求其广大使用者将处理好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多元的价值观念有机统一,因此自媒体使用者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摒弃种种不合乎实际,不对社会负责的价值观念。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指出:“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或新通信技术的可能途径时,我们不应该认为有些与政府监管有关,有些与政府监管无关。这混淆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和我们真正的选择。”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自媒体世界,它告诫自媒体使用者从始至终在自己的心中都应有一把道德的天平。

参考文献

[1]陈进华.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江海学刊,2012(6):107-111.

[2]于建嵘.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上海大学学报,2013,30(4):1-8.

[3]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与舆情研判[J].新媒体与舆情研究,2013(6).

[4]凡欣.自媒体舆论场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控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7):139-142.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
论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浅议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时代生活意义的建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打“组合拳”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对策剖析
自媒体时代对摄影的影响与发展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探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