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思考

2018-11-09兰思萱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重要性互联网+互联网

兰思萱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移动App、门户网站等来获取信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平台也需要转变宣传工作形式,更加注重碎片化、即时性、形象化的传播,文章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入手,分析“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正向影响,探讨“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为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时代化发展做出新的展望。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171-02

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渐转变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让社会公众从被动接受信息的立场变成了主动发表观点的立场,人人都可以对社会热点进行参与,使得“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新媒体平台颇为热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只有积极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更有效地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1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1.1 即时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即时接收最新消息,如此高效传播可以使人们在第一时间接收消息并释放情绪,更受人们喜爱。

1.2 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的即时信息传递,注定了信息长度和深度处于碎片化状态,“见缝插针”的信息传递可以让公众在空闲时间内自主阅览信息,充分利用了公众的闲暇零散时间,方便公众吸收信息和知识。

1.3 形象化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递,图片、视频、flash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较文字更形象、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才会更适合“互联网+”时代人们需求。

1.4 双向化

“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不仅可以接收来自社会各领域、地域的信息,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大了人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性,将人们更高效的组织在社会之中。

2 “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正向影响

2.1 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增添活力

传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受到信息传播时效和范围的限制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宣传,“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贴近处于远距离的公众;“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双向化,可以为不同受众提供学习和交流防震减灾知识的平台;“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形象化,使得文字、声音、图像综合在一起,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宣传知识和宣传片,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播。《平安中国》关于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即时性、双向化、形象化,为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儿童、少年的减灾意识做出巨大贡献。

2.2 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近些年,我国多次发生高强度、大范围地震灾害,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地震灾害使我国民众对防震减灾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不乏有不负责任的媒体利用“地震专家”“李四光”等噱头传播地震谣言,从阅读量和传播量来看这种不实的地震谣言能够扰乱公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公众需要科学的、权威性的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帮助公众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升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技能,消除地震谣言的负面影响。

2.2.1 微信防震减灾平台建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使得“互联网+”时代信息在微信App的加持下迅速发展起新的传播形式——朋友圈、公众号,让微信成为一个不仅是聊天工具的App,更是传播信息的有效、高质平台。由于微信每月活动用户可达到5.49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不可轻易放弃或忽视微信宣传平台,已有不少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部门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宣传,一些阅读量大的公众号也不时对防震减灾相关内容进行着宣传推广,通过每日、每周等定期宣传文章发布的方式,有效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2.2.2 微博防震减灾平台建设

微博在我国互联网信息传递体系中更偏向公共、开放,较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的传播速度、有效性更佳,微博防震减灾平台建设应当更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小视频、图片、flash动画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让下至4、5岁的孩子上至80、90的老人都能够看懂、能用;更注重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在校内安全、校外安全、卫生防病、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添加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提前做好地震灾害的科普和应急避险知识的教育工作。

3 “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3.1 使受眾、时空泛在化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递的范围、时间更加不受限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的存在进行更广范围、更多受众的普及,使得科普宣传工作更能够落到实处,进一步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公众带来的伤害。

3.2 使资源获取泛在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从报纸、电视、广播转变为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社会公众可以从多渠道、多方向、多层次接收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科普知识的来源不再仅限于书本、科普网站,资源的获取、共享、传递更加便捷,使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能够为更多的公众提供帮助。

3.3 使宣传工作不受地域限制

互联网+时代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不受地域限制。例如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5·12”汶川地震纪念日等重点时段开展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不仅仅只是唐山和汶川的群众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同时,一些日常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也会在传播过程中互通有无,不论何时何地。

3.4 使相关单位合作加强

从科普宣传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中央或地方电视台制作的科普宣传节目或影片较地震部门更具可视性和吸引力,也会辐射到更多地受众,因此笔者建议地震部门可以选择与中央或地方电视台进行合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或防震减灾工作现状,进行科普影片、专题片、栏目的制作和宣传,可以有效提高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为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例如我国福建省地震局与央视合作拍摄的《人工地震》就是一部优秀的科教专题片,通过人工地震爆破模拟自然地震,进行地震横波、纵波研究,有助于提高该专题片的收视率和接受程度,有效推动了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水平。

3.5 使新互联网技术与科普宣传工作合作加速

随着数字技术、VR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逐渐从视觉扩展到听觉、感觉多个方面,可以通过建设网络数字地震科普馆来促进数字技术和VR技术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结合,为公众提供防震减灾游戏、360°全景体验等高仿真地震科普体验,有效引导公众通过深度探索、体验、参观等形式获取地震科普知识,有效提高公众的地震科普技能使用效果。目前,我国多家科普网站已经逐渐建立起数字科普馆,支持公众通过Android、iOS系统进行观看,使全景体验式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逐渐走入移动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碎片化。

4 结论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識和能力,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创建平安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丽.移动互联网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原地震,2014,26(1):54-58.

[2]王林,谢碧江,黄宏生.基于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及其公众认可度的调查研究[J].灾害学,2015,30(3):172-175.

[3]王铮,张小东,吴婧.新媒体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创新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16(5):38-42.

[4]王英,李巧萍.锐意进取 积极创新 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跨上新台阶——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特色与实践[J].防灾博览,2014(1):18-29.

猜你喜欢

重要性互联网+互联网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