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审读工作中的初审环节

2018-11-09李欣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精读

李欣

摘 要 审读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初审则是责任编辑必备的基本功。文章从审读的定义、审读的目的、审读的内容、何时介入审读、如何做审读5个方面,浅谈如何做好初审工作。审读采取浏览和精读的方式,能够提高审读的效率,保证审读的质量。初审工作提前介入,既可以有效提升出版质量,把握出版周期,也能跟作者建立良性沟通。

关键词 审读;初审;浏览;精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168-03

优秀的审读,能够更好地保证并提升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因此,出版单位对图书的审读要求采取三审制:初审、复审、终审。三审的负责人分别是:责任编辑、具有正高职称的编审、出版社总编辑。责任编辑,在审读工作中主要负责书稿的初审工作。本文将从审读的定义、审读的目的、审读的内容、何时介入审读、如何做审读这5个方面,浅谈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审读。审读这个词的“审”字是一个多义字,在这个词中,“审”是详知、细究,不是确实、慎重等义。这个词的“读”字也是一个多义字,在这个词中,“读”是阅看,不是朗读、传诵等义。所以,审读就是审查阅读,即经过仔细阅看,对精神成果或产品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

其次,应明确审读的目的。审读的最终目的——确定这本书能否出版。若不能出版,给出具体意见;若可以出版,提出是否需要推给作者修改,若不用作者修改,则需要给加工编辑提出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初审,是要为复审提出明确的审读意见。初审与复审和终审需要审读的内容一致,只是进行审读工作的人不同。

再次,要知道审读具体应该审什么。具体审读的内容包括:出版价值;政治、版权问题;内容结构;出版规范。审读时,可以把握如下原则。逻辑性: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衔接的缺失等。科学性:内容存在错误、体系结构层次的缺陷。思想性:有敏感的政治性倾向或“笔误”。可读性:表达不通顺,文、图配合不当或不相对应。

一般提到的审读是指书稿交稿以后进行的,但笔者认为,应该把审读工作提前。从选题报选前就要介入审读工作。

选题报选时,审学术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书稿的科学性、政治倾向等,如不能确定需要请专家评审。选题立项后,图书写作前,给作者发著译者须知,这里要注意,著译者须知应该尽量简洁、有学科特色。主要包括图表公式体例、参考文献等规范问题。图书写作过程中,让作者提供样章,样章以书稿的1~2个章为宜。这时,需要通读样章,并主要审读政治问题和编校体例问题。图书交稿后,采取先全书浏览后抽取1~2章精读的方式,综合审读(政治问题、编校体例、图书结构等)。

审读工作提前进行,后期交稿后的审读工作量就相应减小,对图书的整體质量的把握和提升也有了更为明显的效果。一般这样的稿子初审之后不符合出版规范或者退给作者解决问题的情况相应减少。既可以减少作者的修改时间,也可以缩短出版周期。

最后,如何进行审读?审读和加工都需要扎实的编辑基本功,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编辑加工需要采取精读的方式,范围是整本书;而审读主要采取浏览和精度相结合的方式,只看书稿的文前、文后以及1~2章样章。下面举例介绍交稿后所做的审读的浏览和精读工作。

浏览。全书粗略翻阅,审读内容包括:1)书稿是否符合“齐、清、定”;2)图片是否清晰,符合印刷标准,若不符合需让作者重新提供;3)全书是否有乱码等问题;4)章节体例序号等问题;5)文后,尤其注意参考文献问题。见下面几个例子:

1)全书浏览是否有明显错误之处,比如乱码等情况(图1):

2)检查章节序号,特别是公式定理例题排序是否连续并符合规范(二级三级标题混用)。如下面三个例子中,(1)是符合规范的,而(2)、(3)都是不符合规范的。

(1)定理1.1.1,定义1.1.2,例题1.1.1,定理1.1.3,定义1.1.4,例题1.1.2。

(2)定理1.1.1……定理1.2。

(3)图1.1,图1.2……图2.1.1,图2.1.2。

另,公式、章节序号同理,因为改正序号的同时,文中引用处也相应会有变化,这个需要在审读时提出要求作者修改,否则增加编辑工作量也容易出错。

3)参考文献,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顺序编码和著者出版年制混用。

(2)内容不完整。

举个例子说明,图2中所示内容就需要在审读过程中提出让作者修改或补充完整。

精读。需要精读内容:文前,精读内容简介,前言;样章;书的整体结构(书名、目录)。

1)内容简介。应该审读:首先,是否抓住本书内容实质,概括准确。学术著作内容简介要反映出学术内容、创新之处,研究和实用价值,带有鉴定性。其次,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切忌吹嘘。最后,是否文字精炼,简洁明了,字数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下面例子(图3)中的内容简介,内容不完整,没有说明读者对象。

下面例子(图4)中“国内第一本”不妥,因为不好考证,建议不要有“第一、唯一”这样的字样。

2)前言。前言应该包括:学科背景、学科发展综述、撰写意图、内容编排及读者定位、写作分工、致谢等内容。容易出现问题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作者、笔者、我”混用;过分自谦,提及书中有错误之处;个人喜好、与本书无关的个人观点,如一本运筹书的前言多次提到“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这本于科技类图书并无关联,应该提出来让作者删改。

3)正文(1~2章精读)。检查所有图表的清晰度是否印刷标准,是否缺内容,是否没有图题表题,是否有英文需要翻译等。如图5,缺单位;图6,英文应该翻译成中文。

4)书名。书名是书的“眼睛”,应该准确反映主题和书的性质。有以下几点要求:

(1)切忌模糊,应该贴切体现书的主旨内容。如一本关于比较研究和数学教学的书,作者提交书稿时,书名为《数学教育漫游之始》,后来改为《数学教育初论》,最后编辑建议直接明确指出书的主要内容,即改为《比较研究和数学教学》。

(2)精练、高度概括,切忌过长,可采取副标题的形式。如这两个书名,《低延迟与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优化研究》《中新两国学生解决速度文字题的认知策略和错误分析》,都太为冗长。而《微分方程数值解——有限差分理论方法与数值计算》,这种采用副标题形式的书名,看起来就比较妥贴。

(3)一目了然、亮点突出。如一本翻译书,英文书名The Princeton Companion to Mathematics,作者译为《数学伴侣》,后来经多次沟通,作者同意直译《普林斯顿数学指南》;另有一本专著,作者提交的书名《智能的智能化——智能计算中的算法和原理》,主标题看起来很模糊,不能反应书的内容,最后跟作者协商直接用副标题《智能计算中的算法和原理》。

5)目录。通过目录,可以看出书的整体结构编排是否合理。下面举例说明:

(1)第5章电子器件相变温控的抗热冲击性能内容较少,建议和第6章电子器件温控系统的热分析合并为一章,如图7所示。

(2)第2章和第3章对消是否合适?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先对太阳能反射镜做一个概括性的背景介绍,然后介绍其结构,接下去重点介绍光学反射薄膜(核心技术),材料的制备与测试。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如图8。

优秀的审读不仅能够规避書稿中的错误,更能够提升图书的整体水平。如果责任编辑提前介入对书稿进行初审,那么除了之前提到的好处之外,也能够跟作者之间实现良性沟通,让作者看到编辑的素养,增加作者和编辑间的信任感。做好初审工作,是每位责任编辑的必修课。因此,也呼吁每位责任编辑都应该自觉并认真做好初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中岳.什么是审读[J].出版科学,2000(4):9-11.

[2]杨桂封.新编辑加工学术类稿件的技巧[J].出版参考,2015(3):31-32.

猜你喜欢

精读
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探研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英语水平,从“精读”开始
宰相“精读”
商务英语精读课堂的合作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