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11-09韩景红
韩景红
摘 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要想提高农药利用率,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降低使用农药产生的环境污染,必须提高植保机械和施药的技术水平。本文将主要围绕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机械;施药技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084
在农业生产中,施药技术是促进农业高产的主要技术,是循环农业中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植保机械是施药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此提高农业产量,推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提高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势在必行。
1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
1.1 我国现有植保机械产品现状
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植保机械主要有手动喷粉机、手动喷雾器、喷射式机动喷雾机、肩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果园风送喷雾机、电动喷雾机、热烟雾机、航空喷雾机等。根据我国农业部门有关调查显示,手动植保机械大约有35万余种,社会保有量在5800万台左右。由于其构造比较简单、价格合理,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购买需求,肩负着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高达70%以上的重任;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大概有8个种类,社会保有量在260万台左右;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有16.8万台左右的社会保有量;电动喷雾机和小型机动大概有6个种类,有25万台的社会保有量。
1.2 我国机械施药技术现状
施药技术的本质是为了增加药物在农作物上的有效沉积率,减少非施药区域的沉积,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减少农药药量,避免浪费,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减少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危害。施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问题,在油料、粮棉、水果、蔬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
2 加强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具体措施
2.1 改善产品结构,积极防治多样化农作物病虫害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技术多样,为满足不同区域内不同种植要求,需要及时改善产品结构,研发具有整体性、专业性、科学合理的植保机械产品。因此,要依据当地地势情况、自身特点和农民购买能力等综合考虑,研究出适用于高山区、旱区、平原区、水网区各种电动、机动的小型植保机械,这些植保机械在工作中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农药利用率。与此同时,由于大中型植保机械同样具有高效性、方便操控,还有大范围消灭突发性病虫草害的优势,所以也要加大研发力度,比如,果园弥雾机、开发风送式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机械,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另外,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还要积极研发施放害虫天敌和促进其繁殖的机械和设备。
2.2 加强基础部件开发,减少产品开发周期
喷射、喷头部件和液泵等基本部件对加强植保机械性、更加合理地施用农药,以及充分提高农药利用和沉积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研发出了防止农药散发的扇形喷头和其他专用型扇形喷头,以此满足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等喷洒需求,这种扇形喷头能解决圆锥形喷头无法全面喷洒和喷洒不平均等问题,让农药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保护了周围环境,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依然在使用圆锤喷头。所以,加大新型喷头和各种机动、手动喷雾器的搭配设备研发工作刻不容缓。在加强植保机械基本部件搭配能力的过程中,要减少整个机械产品的研发周期,让现有植保机械产品能跟时刻处于农业发展中的前端。
2.3 加强高新技术的运用,保证植保机械技术提高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要积极将现代技術融合到植保机械中,特别是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关技术,如景点喷雾技术、雾滴防飘技术和低量施药技术等。而且,要强化国外植保机械已经广泛利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气力辅助喷雾技术、自动混药技术以及“3S”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借鉴、学习和使用。同时,还要对智能喷雾技术和精确喷雾技术加大开发力度,例如,压力、流量等多种传感器元件、信号搜集和解决方法,设立病虫草害和植物的数据库。另外,还要提高施药技术水平,施药技术、农药、药械均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成立了施药技术研发的专门机构,从事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的开发工作。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农业发展中的丰富经验,针对国内已经存在的相关研究中心和高等院校进行资源合理整合,建立具有高超专业性的专门科研中心,为科学合理施药提供有力依据,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
3 结论
我国植保机械技术历经多年推广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反馈。在农业大规模提高产量、稳定产量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可以从产品结构、基础部件开发、引用高兴技术等方面着手改善,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轶群,牛学智.我国植保机械安全施药技术的现状和对策[J].吉林农业,201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