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学霸“制造厂”
2018-11-09安娜-诺艾米·多利昂樊迪
安娜-诺艾米·多利昂 樊迪
6个月学英语,18个月学音乐,3岁学网球……家长们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孩子们的负担会不会太重了?
一个没站稳,阿兰差点摔倒。他正在一边和自己厚重的纸尿裤勇敢搏斗,一边爬上一个白色的钢琴凳。“砰”的一声响之后,他还在摇摇晃晃地爬着,好不容易爬到了这只高大物体的一半。“能不能把他的奶嘴拿下来?”助教克莱尔问阿兰的妈妈。一旦没了奶嘴,这只18个月大的小巨兽便举起一根比他体型大很多的木棍,踉踉跄跄地往钢琴上扔过去。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回荡在教室里。阿兰张大了嘴,疑惑的眼神飘向他妈妈,随后爆发出一阵大笑,他还想再扔一次。一头金发的两岁小男孩马丁拍着小手向钢琴跑去。马丁旁边有3个小女孩,她们两颊圆鼓鼓的,就像宗教画中的小天使,也被钢琴声吸引了注意力。今天周三,这3个小朋友已经是第5次见面了,他们在这间浅色木头的大教室里接受巴黎爱乐乐团的音乐启蒙教育。5人中年纪最大的阿努克担任班长,她差不多3岁了。其他小朋友的年龄在18个月至29个月之间。
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大人陪着,在45分钟的课程内,他们观察一系列让资深音乐家都能神情激荡的乐器,他们唱儿歌,还对着五彩斑斓的羽毛吹气,像小猫一样在大鼓上到处乱抓磨爪子,随着非洲坚贝鼓的鼓点跳想象中的舞蹈。这节课的亮点是三角铁、铜碗、排钟音乐会。音乐家坐在草地上即兴演奏,见习期的笛子演奏家克莱尔给竖琴伴奏。老师半蹲到和孩子一样高指挥着他们,充满耐心。每次铙钹在教室里一回响,阿兰就哭着在他妈妈的怀里蜷曲成一团。他并没有很喜欢这堂课。
2018—2019学年度适合3个月到3岁的长期早教班的位置在52分钟内就被全部订光了,而且机构针对这个年龄段还新增了3个班。“2015年我们只有大约800个学习小组,2018年发展到了1200个。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满足家长们对早教班日渐增长的需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有些家长和小朋友甚至专程从距巴黎市中心约50千米的伊夫林省赶来上课,还有家长谎报孩子年龄就为了得到一个位置。”早教班的课程设计者阿加特·拉夫尔日说。
早在几年前,早教班就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家长,参与早教班孩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越来越上心,现在连3岁以下的孩子都来上课了。家长们很想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同时他们又深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尽一切所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似乎孩子的成功就代表了家长的成功。”神经心理学专家詹妮弗·杜瓦尔分析道。
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涵盖了艺术、体育、文化等等方面,希望刺激孩子的神经元发育。焦虑的家长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切,保障他们在不确定的未来能够立足。家长提供给孩子们自己小时候不曾拥有的东西。父母迫切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他们以前失败的地方站起来,并且在孩子身上发展出受教育所需的所有才能。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是他们注重儿童的启蒙,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把孩子塑造成迷你学霸,让自己的孩子更早启程。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玩沙子的时候,这些迷你学霸已经在学骑马、弹钢琴了,甚至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接受了英文儿歌的熏陶。
不只高管家庭的孩子能享受这些文化体育活动带来的好处,其他社会阶层也争先恐后把孩子送进早教班。课程的选择相当丰富。点击“奇妙城市”官方网页上的“宝宝”一栏,就能看到法兰西岛大区1000多个早教班的信息。两岁半的孩子可以参加草地上的博物馆小组,6个月的孩子可以去好几个剧院看演出。现在,小朋友两岁就能学跳舞,3岁能学小提琴,4岁能学下国际象棋。做宝宝瑜伽可以锻炼他们的运动机能,学手语可以让宝宝更早学会说话并且丰富他们大脑里的词汇库,在还吃着奶嘴的时候就学外语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地道的口音。
当下最流行找外国保姆,其中一家名为“做我的保姆吧”的机构的创始人埃米莉·穆罗阐述了她一箭双雕的想法:“我希望语言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能并驾齐驱,这样的话,孩子能边玩边学英语,这也是我们致力在做的事情。”结果就是,孩子们做火山模型,参观博物馆,用彩纸做仙人掌,这一切都在英语的情境下完成。
巴黎6区的“海伦·多伦”中心接收3个月以上的婴童。这家机构在2016年创立于巴黎,根据以色列同名语言学家研究出来的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教小朋友英语。共有220位儿童在此学习,其中有一半的孩子还不到6岁。此外,不满3岁的小朋友里,有一半在法兰西岛大区出生,他们得坐车来上课。通向各个教室的一条窄窄的走廊,停满了孩子們的婴儿车。一个小女孩坐在长凳上向她妈妈背诵动词变位表。
英文儿歌的朗诵声穿透房门飘荡在走廊里。1~3岁的宝宝在走廊尽头的房间上“宝宝最棒的起点”课,他们才刚刚开始上课。活泼开朗的切尔西坐在靠垫上,把一只橙色的玩偶伸向孩子们,并用英文说:“来和索尼说你好!”孩子们刚刚抱过玩偶,老师就抓起一只球,继续用英语对扔球的小女孩说:“我叫切尔西,你呢?”玩游戏的速度非常快,3分钟就换一种玩法。
英语并不是这些丰富精彩的课程里唯一一门难上的课,还有印脚印——孩子们在脚上裹塑料膜,并踩出彩色脚趾印。除了要记住每个脚趾头的名字,小朋友们还要把它们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并且放对颜色。整堂课上切尔西都充满激情,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每达到一个微小的成就,她都不吝鼓励。
经理伊丽莎白·鲁埃尔-麦格里分析道:“活动的节奏、吸引人的有趣器材、坐站交替、鼓励表扬,这些都是为了能一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使他们产生一种惊奇和兴奋交织的情绪。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个游戏,那么马上就换到下一个。各种不同的练习能让宝宝在针对他个人的学习方法中记住知识。”家长们也不遗余力,一个50多岁的家长大声喊:“抓住那个士多啤梨(草莓)!”他穿着一件深色Polo衫,粉色短裤,因为大喊所以肌肉有些僵直。
伊丽莎白·鲁埃尔-麦格里解释说:“通常家长们对英语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他们在工作生活里遇到了困难,就觉得英语是一项先决条件,就像会认字和数数一样。”基于此,尤里安在他儿子罗曼6个月的时候就给他报了名。每个周六,这个同时报了游泳班的两岁小男孩都来上英语课。这位35岁的程序员开玩笑说:“孩子越早受教育,他就有更多机会不像他爸爸一样没用。这对他以后也大有帮助。他现在已经明白一些语法和单词。我们从来都没想过选一个传统的上课方式,我们被这个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了。孩子一睡醒就嚷着要来上课。”毫无疑问,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都在玩。但是這些0-3岁的孩子真的能像网页上宣传的那样“像母语一样自然又简单地学英语”吗?
伊莎贝拉·塔沃是“音乐学徒”的创始人,她在巴黎拥有3家音乐早教班。对她来说,早教班百利无一弊。在她班里,孩子们3岁就能开始学小提琴,4岁学钢琴,5岁学大提琴。“只有身体才是唯一的阻碍,比如得有成人门牙才能吹小号,胳膊得够长才能摸到吉他的琴弦。不一定要会读乐谱,只要听一段音乐然后把它即兴复述出来即可。尽早学音乐能尽早开发听觉、节奏感、灵活度和音准。我们是音乐学院的小苗圃。”塔沃说。好处并不局限于音乐这一领域。“我们的学生更加专注,记忆力更好。演奏乐器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就身体方面,学音乐的孩子能锻炼运动机能,握笔也比其他孩子更有力。音乐还能促进语言的学习。”塔沃继续说道。
但是一切都要建立在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之上。“环境影响很重要,有些课甚至不是由专业的音乐老师来上。鼓励那些最小的小孩子需要更多耐心,要一遍一遍示范动作,”塔沃举例道,“表扬、指出进步之处、定期组织音乐会,都能让孩子感到被肯定。不能纯理论教学,要通过玩游戏来教学。”不要忘了还要用适合孩子的形象化的语言。在“音乐学徒”,孩子们琴弓拿得不是很标准,于是他们要把手指放在小片胶纸标记的“窝”里。小提琴并不是放在肩膀上,“而是朝向太阳”。
讷伊省“小扣球”早教班提供3岁以上儿童的网球课,经理法兰克·勒蒙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的器材是草编球和小型球拍。孩子不能扣球和拉高球——“我们不在网球场上打网球。小孩子们学着在地上追着球跑,绕过障碍物,瞄准,左右交替。这样能让他们学会正确的握拍方式,更精准地控球,调整动作的连贯性,提高身体运动机能。等他们可以开始传统的网球课时,他们将比其他孩子更快地掌握如何打网球。”
然而部分家长对教育方法的认知并不够,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太严格了。比如,有些家长到鲁埃尔-麦格里的办公室里问她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班里同学进步快。又比如,这位负责“小扣球”网球课的父亲因为“过分强调鼓励”,把他自己的孩子弄得嚎啕大哭。再比如,一位小朋友小手僵直着拉小提琴,因为他妈妈责备他漏了一个音符。
儿科医生卡特琳娜·戈更对家长们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安:“我在诊所里见到的事情很吓人。有一天,一位刚从幼儿园出来的母亲对我解释说,她打算尽早让她的宝宝听古典乐,欣赏艺术作品。这种压力会对孩子还没发育成熟的脆弱的大脑产生不好的影响。一份研究表明,日常重复的练习会破坏皮质醇含量的平衡,损伤神经元的白质。更不用说行为上的紊乱——烦躁,生气,刺激,甚至沮丧。孩子需要什么事都不做的放空时刻,其实这时候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研究还表明,和同龄人社交以及来自家长的同理心都比过度刺激让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好。
詹妮弗·杜瓦尔补充道:“当然,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能刺激神经连接。但是一个两岁的孩子的确没有必要接受那么多来自外界的刺激——他的大脑能自发产生相应的神经连接。”因此,这位心理医生不再记录有多少孩子来诊所倾诉他们的焦虑。她对小病人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课外闲暇时间他们都做什么。“一个小男孩反问我,闲暇时间是什么?”她回忆道。还有一个乖乖女,她总是很乖巧,头发梳得很整齐,努力在每周7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达到父母的要求。再例如,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来诊所咨询夜间遗尿的问题,他每周三和周六都忙成一只小陀螺,害怕自己不能顺利完成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过早忧虑的家长把他们4岁的孩子送来诊所,因为他们担心“万一孩子有问题”。“自信是一切的基础。剩下的,我们还有整整一辈子去学习呢。”杜瓦尔宽慰他们道。
[译自法国《观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