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018-11-09涂文洪
涂文洪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02)
0 引言
由技术发展趋势看,互联网时代正逐渐向移动互联时代过度,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微课、慕课的兴起更是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理解和认知。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倾向于数字资源的制作,对于如何应用好已有的公网数字资源,适应具体的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改造传统课堂,让“高大上”的“互联网+”在传统课堂“软着陆”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几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网民的职业构成中,学生的比例是最多的,目前在线最多的90后同学是伴随中国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的“原住民”。同时微信让国人的注意力由半小时迅速下降到了平均12分钟。老师们在传统课堂与其跟手机争夺学生注意力,不如改成让手机帮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端见缝插针,碎片化学习。利用公网的教学资源进行基础部分的常规教学,将老师们从大量繁琐的“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授之以渔”的工作。
90后的学生是伴随中国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正在逐步改造着传统教育,学生就算不坐在教室里,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几乎可以学到他想学的任何东西,所以在移动互联时代,有没有兴趣学、如何学反而变得比较重要。传统的“以教为主”将转变成“以导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应由以前的面面俱到、内容为王,改为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指引方向,解疑释难。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部分高职学院的教学安排是一周两次课,一次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投影讲解演示,一次在机房实操练习。由于教室演示,内容过于集中,几天后到机房练习,大部分内容已被学生遗忘,另教室后半部分看投影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教学内容大多限制在选定的那一本教材范围内。再加上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很难同时兼顾基础很好和基础很差的同学,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教学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四大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本课题选择其中WORD应用和EXCEL应用两个模块作为对比教学的内容。
本课题以两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平行课程的17级新生班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作为传统组,另一个班作为监督组,对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2.2 研究过程
2.1.1 对比教学的研究过程
2.1.1.1 传统组
传统组沿用学院目前的传统方式教学,教学内容以教材案例为主,教学方式为一周两次课,每周第一次课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演示讲解,第二次课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练习前一次课教师讲解的内容。课程模块教学结束,进行测试,检查教学效果。
2.1.1.2 移动组
移动组教师要求学生手机下载安装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堂在线APP应用并成功注册账号。
在作为研究范围的两个教学模块中,向学生推送如表1所示的移动手机端网络课程。
表1 向学生推送的移动手机端网络课程
其中,除微课比赛网的教程外,其余每个教程又分别包含若干个短视频课程,教师结合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定一部分必看,一部分选看。这些课程覆盖内容的广度、深度、实用性都远远超过了本校目前使用的常规纸质教材,并且少有高深空洞的理论,只有对真实案例简单实用的深入剖析。
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注册蓝墨云班课和雨课堂教学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提前发布通知,要求学生课前将指定的教学视频下载到手机端。区别于传统组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移动组课堂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移动端可以签到、课堂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发红包、推送资料及组织讨论等。课前利用优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课中组织有效的学习和研讨,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课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知识深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大部分精力重点关注和引导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对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课程模块教学结束,进行测试,检查教学效果。
2.3 传统组与移动组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2.3.1 传统组与移动组测试成绩对比
传统组和移动组WORD及EXCEL模块经测试呈现出的教学效果对比见表2。可见在五次测试中,移动组的平均成绩都高于传统组平均成绩,五次测试的总平均成绩传统组为75.16,移动组为84.52,采用移动端教学的移动组比传统教学的传统组平均成绩高出9.36分。
表2 传统组和移动组测试成绩对比
2.3.2 学生对移动互联方式教学的体验调查
经WORD及EXCEL模块教学结束,对进行移动互联方式教学的移动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返回的有效问卷36份,调查结果如下:
3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启示
(1)移动互联方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能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去学习,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虽然移动学习有碎片性的特点,但因其便利性,也不影响学生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2)移动互联方式教学,一定程度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同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等性格的学习者来说,还可以消除心理负担,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的学习和交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摸索,从测试结果看,移动互联方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移动课堂也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调查问卷有86.11%的学生表示注意力会比传统课堂集中。不过也有30.56%的学生表示,学习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手机游戏或看其他信息,有2.78%学生表示,经常开小差看其他信息或玩游戏。所以移动端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联。
(4)采用移动互联方式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网上教程,教师要因课制宜,根据本校课程要求,对网上资源进行重组,为课程选用,且也不一定要局限在某一个移动端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多接触几个网络学习平台,对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可以说是起到推开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5)移动互联教学的实施涉及与现有教学和管理制度融合的问题,非常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探讨,因为传统教育被移动互联改造的趋势已经来临,只是还未流行。高职的课堂做出改变顺应趋势变化是很有必要的。
4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说明移动互联方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具有传统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表示,移动端学习时会忍不住玩游戏、开小差,所以移动端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很大关联。此外移动端教学要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考虑与现在教学和管理制度的融合,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机会就此进行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