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看得见月光,朝前眼里有四方
2018-11-08王艺潼
王艺潼
古有心存浮云游子意,剑指遥遥蜀道难的李白,今有孙中山先生小至民生,大至《建国方略》的家国情怀;古有雁过伤心、不过江东的才女李清照,今有心有伤疤、跨越中国的诗人余秀华……这些知识分子被这片温厚而深情的土地哺育,心中往往既有看见小处、心系家乡的月光之根,又有走天下、保家国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怀被五千年打磨得愈加纯粹、香醇。
月光常常是文人墨客唇齿间一股抹不掉的温存,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勾起了無数人心中的一轮皓月。这轮月除了是对小家、对国家的依恋,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深深感激与敬仰。诚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的那样,“自由给了人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却也给了人焦虑、迷茫与不自信感”,现代人的确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但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却使我们能在乱流中稳住脚步,那是一种深藏于身后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使苏轼从失意中走出,仍有不愿柄的傲气;使北岛在欧美漂泊近二十年,却始终笔耕不辍,笔下的诗始终美好而充满激情;这种力量给了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灵感,用英文仍然可以写出带着中华灵气与韵味的小说……
由月光铸成的精神气在宇宙间汹涌而沉默,这正是中国人坚忍而高洁的文化气息。但若只往身后看,往往故步自封,满足于过去,而当今中国,还继承了另一份对天下的热忱与广阔的气度。
“受光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将光照于天下的气概正是中国人对天下态度的最好写照。长城的豪迈大气,蜿蜒过了四季,穿过了千年,到今日仍在“一带一路”上源源不断地流淌着。这四方,囊括的是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放眼各国的眼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悲悯。
所以,因为看到了四方,才有刘瑜、熊培云对自由的持续呼声与不懈追求;才有墨子非攻、兼爱的超凡广度与深度;因为看到了四方,才有刘慈欣作品里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才有《H鹿原》中结尾轻轻跃起而消失的鹿,暗藏着陈忠实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疑惑……
诚然,我们做得还不够,但许多人在为此奋斗者,海子大呼“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这无疑是极富生命力的氛围。社会上,有更多的“郑渊洁”为自行车车道发声;丝绸之路上,中国人为贫困的孩子带去知识的甘霖;世界的战场上,黄皮肤的身影在炮弹声中,盈着满眼敬畏的泪水,为不断到来的新生命送去利多能及的温暖。中华精神,重叠起了多少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像一座不灭的灯塔,越来越璀璨。
我们迈出脚步,身后是月光,眼前是四方,像几千年前尧舜举起手臂,像几千年前孟子吟出浩气。这一步,作为华夏的一步,那么轻柔,那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