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2018-11-08徐承平邰国安

关键词:乐府唐诗白居易

徐承平 邰国安

文学史上一般将文宗开成元年(836),到哀帝天祐四年(907),共71年的这段时间称为晚唐。这个时期由于出现了宦官专权、割据战争、朋党之争等事情,整个社会处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也产生了消极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勇于担当的中唐诗人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促使富有责任感的诗人拿起笔,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勇于担当。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的亮点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

二、异彩纷呈的中唐诗歌流派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1.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口、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后人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大历十才子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淖、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2)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3)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写细致。(4)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詩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2.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象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力求“陈言之务去”。

诗歌主张: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即“不平”心态的肯定。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人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不少“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佳作。韩愈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在以文入诗的同时,他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以议论人诗的特点。

3.新乐府(元白诗派)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人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乱、政治腐败,有识之士目击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希望能借由政治改良以风气推行等方式挽救日渐式微的国势,如此的想法反映在文坛上即出现了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诗人承接杜甫社会写实的风格,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然而此类型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风气的推展上并不顺利,但是如此忧国忧民的精神无论是在文学史上或人道关怀上都是难能可贵的。

新乐府是唐诗的又一个高峰。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张籍的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等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谣》中描写了驿船纤夫的悲惨生活。《田家行》《簇蚕辞》则揭露了封建赋役的残酷。李绅的新题乐府《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该诗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他们的诗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4.“元和贬谪”诗人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由于长期处于荒远的贬地,远离社会政治中心,所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个体幽怨的抒发,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他们对政敌的抨击和山水的写照,对志节理想的持守,用柳宗元的话说,就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从而展示出贬谪文学最集中、最深刻的执着意识和悲剧精神。

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中唐是盛唐诗歌后又一诗歌高峰,主要是开拓了诗歌个性化创作道路,推进了唐诗风的转变。但总的成就没有超过盛唐。中唐诗风的转变始于杜甫。杜甫尝安史之乱的苦难,把写实倾向推向艺术高峰。中唐诗人难于承受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变化,诗风因社会衰败而彷徨消沉。前期有影响的主要是大历十才子;以后在渴望社会中兴出现创作高潮,艺术成就表现为异彩纷呈、个性鲜明;影响较大的是尚险怪的韩孟诗派、尚浅俗的元白诗派。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四、继往开来的中唐诗

中唐诗分前后二期。大历至贞元为前期。在这一时期中,五言古诗及律诗,都是王维、孟浩然诗风的延续。韦应物、刘长卿的五言诗,并不比王、孟逊色。七言律诗是杜甫的继承,在杜甫的格调上有新的发展,题材内容有所扩大。绝句的成就,更是中唐高于盛唐。王建的宫词、刘禹锡的竹枝词,为绝句开辟了新的领域。

贞元至长庆为后期。这是唐诗的大转变时期。王维、孟浩然变而为孟郊、贾岛。杜甫的五、七言古诗变而為韩愈。白居易、元稹继承杜甫的新乐府,给它正名定分,并建设了现实主义的理论:诗的任务在讽喻时政,诗的创作方法要大众化。

中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而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中唐诗对晚唐诗、宋诗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乐府唐诗白居易
唐诗赏读
乐府—清平调之二
唐诗赏读
汉武帝立乐府之辨
唐诗赏读
夜雪
唐诗新学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