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教育使人性完美

2018-11-08凌宗伟

关键词:康德人性儿童

凌宗伟

主题升华

一个人有了人性,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就有了人的尊严。但或迫于压力,或禁不起诱惑,很多人失去了人性,假如没有了人性,这个世界将一片黑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这是輮的力量,这是教育的力量。教育可以让人性走向完美。

教育唯一能做的是使人性走向完美。

《康德论教育》在谈及教育的功能时有这样的表述:“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康德强调“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换个说法就是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在康德看来,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这渐进可能是几代人的,因为人的天赋不可能自行发展,要发展人的天赋就需要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具体的个人和场景随机而行的,好教师自然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自由选择和运用教学计划与方法,相机而教。教育要让人走向完美,对具体的个体而言,只能有一个大致的目标,让人们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的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达成同一个目标。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不是制造标准件,用大工业时代的理念来做教育显然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一点,自然会被时下纷乱的教育“改革”所迷惑。

康德倡导使人性完美的教育,借用尼采在《论我们的学校未来》中言:“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将必须是:让每个人获得进步,让所有的个体都能得到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知识,并从知识中知晓,他们可以获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收益。每个人都将必须有能力去准确地评价他自身,将会必须知道他能从生活中得到多少。”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获得进步。

康德认为,“训练是为了将儿童的动物性变成人性”,训练的实质是为了约束儿童无法无天的行为,也就是人兽性的一面。在康德的理念中,人的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成人的教化慢慢发展。康德所强调的动作训练是为了“防止人从人文堕落到野兽冲动的深渊”,教育将使人“置于人类的法律之下”,因为人本来就有强烈的自由意识,但失控的自由会使人“不顾一切的唯自由是求”而任意妄为,“未经训练的人会很容易变幻无常”,一个人如果自幼一意孤行,毫无顾忌,长大后自然会无法无天。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明白,一个人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一个人自小就当懂规矩,按规律行事,同时还应当明确自己应有的义务。

康德说,“人天性爱好自由,就必须摒除野性”,康德主张训练的目的是使人向善,进而走向美好,他认为,“向善必须为每一个人所承认,同时也是每个人的目的。”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幼年被忽略了训练的人,长大了必然粗鲁与无理。改善人性在于良好的教育,“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使人性完美”“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进而使人看到美好的前途与希望。

教育是人生“最困难、最大的问题”。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康德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批判哲学。一个明智的教师,会时刻反思当下教育实践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探寻这些现象与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所在,进而思考解决这些实践和问题的路径與方法。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第九版)

猜你喜欢

康德人性儿童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康德调钟
漫画
“六·一”——我们过年啦!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
康德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