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称呼种种
2018-11-08何伟
何伟
“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反抗暴政时,百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一些政治家提出了重视百姓的见解。但是,古代百姓的地位还是很低下的,且称呼众多,而很多称呼,都表现出了对百姓的轻视。
黎民,泛指普通百姓、平民百姓。语出《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孔传:“黎,众。”“黎,众也”。《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史记·五帝本纪》:“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黔首,百姓。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元元,百姓。《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李贤注:“元元,谓黎庶也。”陈子昂《感遇》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民氓,百姓。《战国策·秦策一》:“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於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晏子春秋·问上六》:“田野不修,民氓不安。”《淮南子·修务训》:“轻赋薄敛,以宽民氓。”王符《潜夫论·考绩》:“故能别贤愚而获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
布衣,百姓。《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臬而已,故命曰布衣。”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齐民,平民。《汉书·食货志》:“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颜师古注引如淳日:“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犹今言平民矣。”《史记·吕太后本纪》:“皇太后为天下齐民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
蒸民,百姓。《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书·益稷》:“蒸民乃粒,万邦作乂。”荀悦《汉纪·成帝纪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细民,百姓。《晏子春秋·谏下二十》:“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或缘奸作邪,侵削细民,元元安所归命哉!”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李申,一介细民,遂能济美。”
庶萌,庶民。萌,通“氓”。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思对上灵之心,以惠庶萌之愿。”《宋书·谢灵运传》:“君子横流,庶萌分析。”
蒸人,百姓。《后汉书·文艺传上·杜笃》:“济蒸人於涂炭,成兆庶之亹亹。”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燕干巢》:“惠此蒸人,毋废尔事。”范仲淹《君以民为体赋》:“蒸人有罪,谅责己之情深。”
黎元,亦作“黎玄”,即黎民。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潘岳《关中诗》:“哀此黎元,无罪无辜。”李世民《晋室帝总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众兆,百姓。《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又称兆民、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黎、兆灵。其他称呼如:黎苗、黎庶、庶民、黎蒸、众庶、众民、小民、下民、子民、群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