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事”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2018-11-08钟林锋
钟林锋
王阿姨是一位爱“想事”的长辈,不论家中的大事小事,王阿姨都要放在心中反复琢磨。就拿孙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来说,王阿姨可是操碎了心。一会儿觉得上社区的幼儿园好,离家近;一会儿又嫌弃社区幼儿园师资不好,应该去公立幼儿园。甚至在睡觉时,王阿姨都在想这件事情。由于王阿姨经常如此,所以女儿和老伴都很担心。如何才能帮助王阿姨做一个“不想事”的老人呢?
很多老人都会有与王阿姨类似的问题,家中的大事小事都要操心,最终弄得自己非常疲惫,甚至还影响身体健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庞兆烽指出,老年人之所以爱“想事”,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据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更容易出现安全感缺乏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一些躯体不适,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另外,社会因素也造成了他们安全感的缺乏。老年人习惯于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而现今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所以老年人的内心更容易陷入恐慌和不安,加之现在很多老年人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更是加大了老年人的不安全感。
庞兆烽指出,很多老年人喜欢通过操心家中的大事小事获取安全感,并且由此获得成就感。但如果老年人操心的事情超出其能力范围,或是事情发展偏离其计划,这种行为不仅不能带给老年人安全感,反而会增强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其陷入焦虑,甚至引发躯体症状,正如上述的王阿姨一般。专家表示,与其通过“想事”获取安全感,不如做个“不想事”的老人。
“不想事”是一种幸福
那么,什么是“不想事”的老年人呢?有些地区将“不想事”作为一种“褒奖”,因为只有那些生活幸福、没有烦恼的人才能够不想事情。为家人操劳是一种幸福,不想事也是一种幸福,而如果可以选择,我们更鼓励老年人追求“不想事”的幸福。
目前,中国老人想的多数是下一代的事,如担心儿女找不到对象、找不到好工作,担心孙子没人照顾等,这些事情其实都不应该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心。中国老人可以说半辈子是为儿女而活,所以在退休后更应该为自己而活。庞兆烽指出,老年人关注自身的爱好与健康、学会享受生活,也能够起到缓解不安全感的作用,所以不要过多“想事”。专家指出,老年人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将儿女抚养成人,对儿女的抚育义务已经结束。老年人要多给予年轻人信心、学会放手,如逐渐将手中的事情转交给年轻人完成,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老年人也要知道,年轻时即使有失败,也有机会爬起来,并且自己选择的失败可能比别人指导下的成功更能让年轻人得到启发。
正如王阿姨,她将孙子如何选择幼儿园当成自己的责任,并且过于看重这件事,所以才会陷入焦虑。其实孙子上哪家幼儿园应该是其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王阿姨可以给予建议,但结果如何,应该交给儿女选择,并尊重儿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