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带教的应用方法分析
2018-11-07龚亮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的54名实习医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和临床路径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小儿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应用成果显著,不仅让临床带教的带教老师获得了更科学的教学方式,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也让实习医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到了小儿呼吸内科的学科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路径教学法 儿科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244-02
儿科的临床工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工作强度大、紧张程度高、工作内容繁琐的特点,特别是小儿呼吸内科的医生更是需要谨小慎微,呼吸道疾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儿童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小儿呼吸内科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工作性质,便给临床带教带来了许多难题,实习医生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容易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犯错。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带教的水平,改进临床带教方法,我院小儿呼吸内科运用了临床路径教学法实施临床带教,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对比之下得知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效果显著,明显的提升了实习医生的操作能力,对小儿呼吸内科的认识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的54名实习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名,女性32名,年龄分布在18岁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56±2.32)岁。将54名实习医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1名男性,16名女性,在教学用具、教学场地、带教老师等教学硬件、软件方面都采用相似的条件,让对比结果具备参考价值。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临床带教方法,即实习医生进入小儿呼吸内科实习时,平时由带教老师指导如何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小儿进行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掌握基础的临床医学知识。
观察组在普通临床带教方法上增加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大纲的要求基础上,根据小儿呼吸内科科室对实习医生的要求,由带教组长编制适合我科室临床带教的临床路径教学文本。在临床带教的实践中,我们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作为案例来实施临床路径教学法教学。教学流程如下:(1)带教老师制定一份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路径文本,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让学生在充分的浏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文本资料后,对其中的内容展开提问,如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依据?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何治疗及预后?等等。(2)在充分掌握好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路径文本后,带教老师安排实习医生接触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通过亲自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增加对疾病的确切认知;针对临床观察结果,有目的性的查阅文献、教科书,获得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更多了解。(3)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参与性治疗中,充分了解患儿的病史,对患儿实行一系列的检查,将临床检查结果按照专业的书写方式记录下来。(4)带教老师选取1-3名实习医生对上述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进行发言,其余实习医生对其进行发问,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新的认知。当实习医生有对疾病了解不正确的地方,带教老师会从旁指点,帮助纠正。(5)带教老师根据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教学文本的要求以及实践结果,启发实习医生更好的掌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理论,并要求达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效果。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抓住小儿呼吸内科整个学科的特点,掌握该学科一些共有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让学生获得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呼吸内科更多的认知。(6)带教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每个实习医生呈交自己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实习报告,同时要求实习医生提出一些关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建设性的临床实践建议。
1.3临床观察指标
在一个月的实习期结束之后,考察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实习医生的实习成果。主要的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病例,如是否能够正确的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否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出诊疗安排;(2)临床操作,考察实习医生是否懂得临床的基本操作内容,对患儿展开一系列的检查,并诊断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措施;(3)书写病历,考察实习医生病历书写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把握书写重点和中心内容,是否可以通过最简洁的内容描述患者的病情。每项考核都采取百分制,由我科室主任和带教组长、带教老师一起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调查的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综合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上的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医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医生,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教学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2.62±3.62和91.35±3.25,说明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通过对实习医生的调查得知,在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后,实习医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更为透彻,能够在不断地思考中获得对学习新的认识,比普通的临床带教方法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分析與讨论
3.1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临床路径(CP)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临床教学工作过程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把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带教是一种全新的带教模式,通过这种带教方式,使临床带教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带教老师、实习生有章可循,根据路径计划完成带教及实习任务,这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教学的影响。该教学方法对于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控制观念,锻炼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获取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2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应用在小儿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体会
改进了传统临床带教的方法,让实习医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临床治疗中来。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主要是由带教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实习医生被动的听带教老师讲解,并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熟悉各类章程,不断训练病历书写能力,学会观察疾病、诊断病情、给予治疗及预后。尽管实习医生能够掌握到大量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但是带教老师的一问一答模式,让实习医生始终是被动接收的状态,他们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应当如何診断疾病,而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复制他人的临床治疗经验,并没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如此以来培养出来的实习医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确实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却会缺少自己的独特看法,只会按章程办事。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就彻底的改变了传统临床带教的模式,通过引导——分析——操作的模式充分的让实习医生放手操作,带教老师只进行指导工作,允许实习医生犯错,让他们在错误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是培养医学生“会学”的有效途径。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熟悉临床路径文本以初步了解该病种常规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程序;其次要对讨论病例进行问诊查体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接着要根据所采集的临床资料和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查阅教科书和医学参考书,进行独立的临床思维活动;最后再通过教学中的讨论、甄别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解决临床问题。
参考文献:
[1]孔丽,宋杏花.PBL教学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急诊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4):103-106.
[2]钱小芳.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06):116+120.
[3]翟羽佳,孙华.探析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01):39-40.
[4]黄汝祥,邓文正,李栋健,郭庆,唐珊珊,钟宁.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在牙体牙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蛇志,2016,(04):521-522.
[5]张慧.临床路径结合PBL教学法在中医院儿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天津护理,2016,(03):267-268.
[6]丁利忠,孙丽平,王延博.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中医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32):167-168.
[7]陶海英.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内分泌科临床实习带教中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4):109+126.
[8]靳兰玉,雷鹏举,王小龙.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两段式”儿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4,(06):55-58.
作者简介:
龚亮(1983.09-),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主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儿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