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德育原则探讨
2018-11-07李雪芳
李雪芳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其中自然也包括智障学生,智障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在智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学习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能力与思想道德是当务之急,而德育在智障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培养智障学生能力与素质,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所以我们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智障学生德育原则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智障学生 德育 原则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87-01
引言
与普通学生相比,智障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持,所以在智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尤其是在智障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作用,培养智障学生思想品质,促进智障学生全面发展,在强化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尊重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所谓德育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要求,是德育过程规律性的主要反映。德育原则与思想品德教学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与思想品德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德育原则是具有完整性、动态性的体系,会随着德育教育的发展及学生德育规律认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并非凝固不变的。下面本文就德育原则进行分析:
第一,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德育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具备方向性,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与发展,在德育中,导向性原则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缘由,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培养品德素质重要时期,但他们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需要严格遵循导向性原则,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要想充分发挥导向性原则作用,需要制定与新时期方针相符合的德育目标,树立合理的政治方向,在注重德育理想性的同时重视德育现实性。
第二,疏导原则。德育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需要以学生认识培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德育学习中。要想促进疏导原则的全面贯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以理服人,疏导思想;教导有放;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教学。
第三,结合原则。在德育中,既需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又需要对他们思想与行为提出要求,将二者相结合有利于转学生要求为学生品德。为了充分发挥结合原则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全面考虑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要求的合理性;认真执行与落实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第四,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需要在遵循相关规律的基础上将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保障前后连贯性,促进学生品德稳定发展,達到教育目的。连贯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即保障学校内部教育力量的统一性;保障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第五,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旨在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思想认识,需要结合年龄特征与德育基础实施差异化教育,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原则作用,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化措施。
第六,因素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利用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品德发展矛盾转化的实现,因素原则的贯彻,需要多角度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引导学生利用闪光点克服缺点;提倡学生自我评价。
第七,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德育强调言行一致,这就要求教育者将思政理念、道德品质教育和现实生活锻炼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了全面落实理论联系实践原则,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二、如何强化德育渗透,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1.发挥教师引导与家长激励作用
教师观念对德育渗透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转变教师观念至关重要,一来提高教师对德育渗透重要性的认识;二来提高智障教学德育渗透有效性。智障学生目前正处于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运动可以使他们提升器官功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心理素质,所以教师需要引导智障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学生都是社会人,在完成学业后需要回归社会,所以学校还需要加强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交流合作,让家长激励学生勇敢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如自己购物、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等,在家长的配合下,智障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勇敢、自立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活动教育目的。
2.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
教育教学常规是德育渗透工作需要遵循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主动贯彻课堂常规教学,为智障学生提供文明礼貌、品德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队列练习,并强调动作一致性的重要性,达到培养智障学生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教学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何况智障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如集体意识薄弱、性格孤僻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智障学生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实施游戏教学,尽可能的设计集体性德育活动,如集体搬运,这类活动在锻炼智障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提高智障学生对团结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另外,智障学生还存在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爱国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强化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可以围绕爱国题材设计一些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智障学生民族自豪感,从而主动参与锻炼和学习。
结论
总而言之,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智障学生学习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智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智障学校与市场发展的重要需求。因此,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智障学生德育教育策略,在遵循德育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在智障教学中的渗透,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智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先勇.如何对高年级智障学生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2]张岩.智障学生德育工作之我见[J].新校园(上旬).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