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三感”,激趣乐学
2018-11-07苏承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大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阐述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以真挚浓烈的感情,生动活泼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 快感 实感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2-01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离不开学习动机,而其中最有效、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是认识兴趣。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面对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语文课教学面临的大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就越显其重要了。如果教师不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注重理性分析、知识灌输,只会使语文课枯燥乏味,毫无生气。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以“情感”、“快感”、“实感”进行教学,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亲切待人,培养“情”感。教与学的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是有情感的。作为中学老师,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体验的活生生的人,对他们只有发自真心的热爱,动之以情,才有可能培养他们对教师的亲近、信任的感情,也才有可能引发他们对该门功课的喜爱。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文中就曾发表议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亲近,不仅是良师,同时也是益友。一位名人说过:“具有教育效果,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比如春游。我和学生一起爬山涉水,一边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一边帮想留下倩影的学生选景造景,酝酿表情。在那醉人的春景图中,回荡着师生欢快的笑声。在班级举办的联欢晚会上,我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这样一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有心里话愿意对我掏,有心思愿意找我诉,我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了。亲切平等待人,和学生站在平等位置上,用商量的口吻,探讨的语气,谈认识,谈感受,谈人生,谈理想,谈体会,以求得师生心理上的沟通,心灵上的感应。
生活中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学上同样必须以澎湃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一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讲课平平淡淡,无精打采;学生就不可能意兴盎然,身心投入。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以渊博的学识为学生释疑解惑,还应以饱满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喜、怒、哀、乐形于色,传于言,使学生产生共鸣,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爱真、善、美,恨假、恶、丑。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培养爱憎分明的感情,达到智商与发表意见的高度统一。比如,我在复习“语法知识”中的“修改病句”一节时,我进行了一次听力训练,要求听别人说话时,除了要辨析讲话人的读音外,还要辨析其用语是否准确、恰当。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你见过我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吗?那是草木繁盛、鲜花锦簇,一只只黑色的、白色的羊群,点缀在蓝天绿草之间,煞是迷人。”刚开始时,学生只注重读音的正误,并没有注意句中的语法毛病,后经老师点拨,请学生指出其中的语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地,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来了:“同学们”与“你”,前后指代不同,“一只只”与“羊群”重复累赘,“草木繁盛”搭配不当,……这时,有几个同学自告奋勇起来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大家欣赏,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尊重学生,平等交谈,感情交融,学生就可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其次,要生动幽默,引发“快”感。王筠早在《教童子传》里就提到:“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愉快教学,激发学生的“快”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因为,干瘪无味的语言,只会遏制学生的求知欲,而情趣横生的话语能叩开学生闭锁的心扉,知识的甘泉,就会永不停息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使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在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气氛中接受理性知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自读课《动物游戏之谜》时,巧设导语,引发学生联想。我说:“同学们,‘游戏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可是,今天,她摇身一变,与‘动物连在一块儿,难道动物也会游戏?那么是怎样的游戏?又是怎样游戏的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品味《动物游戏之谜》。”这样,学生饶有兴致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
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激发学生“快感”的一朵浪花,调节学生情趣的一剂良方。据说鲁迅在北京讲课,有一次讲到《红楼梦》的时候,突然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这一来,学生议论纷纷,这个问题是同学们始料不及的。后来学生又反过来问他:“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坦然地回答:“我嫌她好哭哭啼啼。”这个“嫌”字剖析了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而形成的多愁善感,抑郁猜疑的性格,显得很自然、很风趣。又如:在介绍《警察和赞美诗》一课时,我采用制造悬念的方法,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串讲,当苏比为了追求被捕,第四次故意犯罪时,他扮演的是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去调戏那位“文雅娴静”、“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苏比“大胆地挨到女子的身边,把帽子举了一举,说:‘啊哈,我说,贝蒂丽亚!你不是说要到我的院子里去玩儿吗?那年轻的女士转过脸,伸出一只手,抓住蘇比的袖子。”读到此时,我请学生掩起书本思考,按照情节发展,结果应是怎样?许多学生都觉得那“文雅娴静”的女子伸出一只手,抓住苏比的袖子,另一只手应是抡起巴掌,顺势给苏比一个耳光,然后把这个“小流氓”扭送给警察,但小说情节却并非如此。这样,通过学生的想象、思考,再领会小说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学生很快就能认识到当时美国社会妇女卖身求生的黑暗现实。中学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巧用幽默,学生思维不会呆滞,情感不会冷漠。
第三,要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受直接与间接因素支配。直接因素是学习的材料本身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间接因素是学习后的结果很有用处,学习者对学习的将来结果感兴趣,并把兴趣迁移到学习材料上面。如在上完报告文学《包身工》后,恰逢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即可趁此机会,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采访运动会期间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写一篇中心鲜明,材料感人,恰当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小通讯。运动会一结束,即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一次“运动会小通讯赛”,请大家当评委,评选出那些出类拔萃、立意新、表达巧妙和文章,适当进行表扬、奖励,这样,学以致用,学生能很快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缺补漏,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总之,一切智力与能力的提高,终究要依赖于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以真挚浓烈的感情,生动活泼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使学生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一种持久有效的动力再落实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中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简介:
苏承伟(1963年7月-),男,中共党员,现任教于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3年、1998年两次被评为同安县“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同安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厦门市“首批中学语文专家型教师”,现为厦门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楹联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