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2018-11-07杨宇发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杨宇发

【摘要】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是一门纪实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历史事实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学科,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资料和途径。本文从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出发,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做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46-02

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一些历史事迹,有的对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来说已经相当久远,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考古所发现的历史遗址、历史资料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最直接的证据和最有效的资料。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史料教学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见,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工作对历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史料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概述

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包括遗址等实物型的资料,也包括文字图画记载等书面型的资料。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历史资料所提供的直接信息,从而带领学生从史料的研究和探索发现中得到关于当时的历史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人物经历的一些情况中了解更加接近于真相的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曾经说过:“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我们反对疏通,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可见,在历史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也要做好历史资料的探索与研究,真正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课本教材中史料的引用

历史的学习从来不是脱离历史,不是脱离实践的一种学习,而是深深的根植于历史的事实,根植于史料的现实之中的一门科学,历史的教学更加离不开史料的学习。在高中歷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依托于具体而又直接的历史资料,根据史料学习,根据事实讲话。如通过抗日战争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抗日战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课本中有一段选自《田中奏折》的材料,即“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这段史料属于文献史料,原件称《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是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透过这一类的史料,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以及事实情况就可以相对真实而直接的传达给读者。以上述史料为例,在阅读过具体的史料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和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这段材料能不能总结出日本入侵中国的计划和原因呢?为什么会以东北作为侵略的切入口?这段材料又体现出了抗日战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这时,学生在经过上述史料的理解阅读之后,就可以根据真实的史料的记载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历史出发,从事实出发,从史料中分析出日本侵华的计划是“先满洲,次蒙古,再中国(支那),四亚洲,五世界。第一个步骤是通过‘九·一八事变实现的。中国的抗战是亚洲抗击日本侵略的关键,并且起到阻止日本称霸亚洲和世界的重要作用。如果中国的抗战失败,那必将是对日本的纵容以及给世界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可见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这种历史资料的补充学习,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参考和学习根据,从一手的史料中去透析当时社会的历史史实,感受到当时中国抗战时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和紧张的形势背景。通过材料的补充学习,学生可以“以材料为依据,以史实为参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助史料自主探究,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二)课外史料的适当性补充

仅仅的依靠课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认识到课本教材所承载的内容的有限性以及历史的一种广延性,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的史料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的理解。首先,我们要丰富史料的提供形式,从文字的史料扩展到图片的史料,甚至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平台而获得的声音和视频的史料。另外,在史料的选择方面,我们也要更加慎重,在丰富复杂的史料之中,我们要选择其中的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适合学生理解和阅读的历史资料,然后利用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声音史料、视频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把这些史料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通过这些课外史料的补充对历史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更加详尽、更加真实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本教材的学习中还是在考试中,历史资料的呈现形式都是非常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比如,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史料中很多资料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而文言文可能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更加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让学生避免因为文字的理解和沟通的障碍而阻碍学生的知识理解,甚至造成理解的偏颇和错误。史料中还有一些以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出现的一些信息,这一类的史料相对来说更加直观更加形象,但也需要我们在阅读这一类史料的过程中把握好图表和图片内容的基本含义,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历史信息。

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部分内容的结尾有选自《颜氏家训》的一段史料,即“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然后在最后给出了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基本消费的自给自足的一个思考和提问。

这段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这类探究性问题的指导之下,自觉的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当时中国的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的。首先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和技巧,才能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正确而精准的理解把握史料所述的内容,不至于因史料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错误和偏差而造成历史学习中的障碍。其次,学生在能够流畅的阅读理解史料之后,就需要有分析史料,帮助学习的能力,自觉的探究,从史料中挖掘真相,从史料中挖掘事实。从而结合材料中对古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详实记录与描述,切身而又具体的感觉到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即农人自己耕种粮食果蔬、自己种植桑麻制衣,自己搭建房屋等,以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让学生结合史料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本节课所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和状态,从一个细节之处,从小处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分析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贯彻。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反思总结

实践研究表明,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促进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图表图片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看重历史事实、从史料出发、看事实说话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史料教学有助于我们真实的近距离的接触历史、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习惯,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魏雪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