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导下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2018-11-07黄媛媛
摘 要:本文采用解释性、描述性以及对比的方法,从我国目前的文化传播出发,试讨论我国文化“走出去”遭遇的问题及尝试给我国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建议。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是一种正关系,文化传播如成功,那么从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建设能不能成功。那文化传播应该是国家主导还是民间主导。本文以翻译文学举例,如没有国家的支持,翻译文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文化传播方面,没有国家的参与,单靠民间活动的开展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导致文化传播失败。
关键词:文化传播;国家形象;翻译文学;国家主导
国家形象的形成也有主动选择、主动设计、主动构建和塑造的一面(温朝霞,2009:120)。通过对一国文化的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具体地了解。国家形象就好像是一个人的形象一样,是需要我们人为地去构建的。大部分人都希望当别人提起自己时,对自己的形象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国家形象建设成功还是不成功,文化传播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一、文献综述
在文化传播视域下,不同于他国的意象和民俗奇观恰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中国需要走出去积极参与进文化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邵培仁,潘祥辉,2006:65)。一国的综合国力是一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基础,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文化影响力。国家需要对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设计和有指导性的引导,让大家看到真实的中国。(冯霞,2008:80)。
文化传播其实本来是一个极为普遍和自然的现象,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开始的殖民侵略在侵略他国政治经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然的文化传播。也就开始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分,而强势文化奉行强权即真理,改变了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使文化交流变成了文化的殖民主义(温朝霞,2009:121)。因此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需要有效的手段来支撑。而在文化传播中,翻译是不可不提的一个手段,尤其是翻译文学,中国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中国文化的体现,所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持之有效的手段。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也会越来越多,而如果要长期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播,利用好翻译这一途径就非常必要(刘明东,何晓斓,2011:121)。
二、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现状
中国现在在加速推动崛起,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对其更长远的发展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现实是,我国国家形象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一,相当一部分国家坚持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误读,这种“误读”可以说是故意的。甚至有时候不仅仅是“误读”,更多的是歪曲、扭曲。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社会,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领先于我们(单波,王金礼,2005:36)。其二,我国对文化传播在建设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重视远远不够。国家形象建设成功与否,与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关系。文化输出的不对称导致国家形象的建设遇到很多问题。其三,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输出不成功从而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所以如何让文化差异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文化應该是“宣传”还是“传播”经常得到关注并引起一些研究。还有文化传播到底应以国家为主还是应以民间组织的活动为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
(一)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宣传
汉语中“宣传”这个词语所对应的应用单词是“propaganda”,这个单词在英语文化中往往有着“操纵”、“灌输”、“洗脑”等意味,带有一种主观色彩。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到这个单词时,极有可能会想到宣传的东西是人为刻意的,是人为来遮盖某些不想为人知的东西。而“传播”这个汉语词在英语里对应的单词是“communication”。这个单词最常见的翻译是“交流”,这个词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没有什么贬义意味(李庆本,2012:2)。相反,人们都挺乐于这个词的。
不管是汉语的“传播”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都是在强调传达一种客观事实,没有人为的干涉,本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所要传播的信息是可以通过传播的一方挑选的。所以是“宣传”还是“传播”,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是向他国表达我们自己,是在向他国介绍我国的形象,所以在构建国家形象时,文化是“传播”而不是“宣传”。
(二)文化传播应以国家为主导
民间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说这样的文化传播活动是在较小范围内的,当然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肯定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但是如果有了国家的支持,文化传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在多元系统理论里面,“赞助人”在传播译作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赞助人”当然不是仅仅指资金的赞助,还有一些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国家政府支不支持这项翻译活动是译作能不能得到大范围传播的一个关键。杨宪益是中国的翻译大家,其翻译了《红楼梦》、鲁迅的多篇小说等。其翻译的作品在国外广为流传,其中肯定首先是因为杨宪益先生的译作贴近原文、语言流畅等译者自身的因素,而国家赞助支持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活动是杨宪益先生的译作在国外得以广泛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杨宪益翻译了鲁迅的大部分小说,而一位美国学者威廉·莱尔也翻译了鲁迅的作品。杨宪益先生的译作在国外民众之间有很广的流传度,而莱尔的译作在民众之间的反响并不是很大,但在学术界,其译作影响很广。威廉·莱尔是一位美国人,而美国国家政府是不会支持莱尔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更不会对这些译作进行传播。但是杨宪益先生所在的中国是大力支持这样的活动的,甚至在一些翻译活动的开展中是国家首先来开展的。所以文化传播在以国家为主导的前提下,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成功的可能性都会更大,而文化传播本来就是一项公共事务,理应国家担负起责任。国家主导引领的文化传播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民间文化传播活动不可比拟的,这样一来,成功构建国家形象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四、总结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是一种正关系,文化传播如成功,那么从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建设能不能成功。在国家形象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断进步,还有我们对先进文化的继承、保持和传播。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毫无疑问有着极为悠久和绚烂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一直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在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中,国家应发挥起主导和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霞.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特点、性质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界,2008,(2):79-80.
[2]黄静,张雪.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204-208.
[3]刘明东,何晓斓.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1,(2):120-124.
[4]李庆本.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5):1-5.
[5]单波,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36-42.
[6]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2006,(1):65-73.
[7]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家观察,2009,(1):8-15.
[8]温朝霞.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国家形象塑造[J].探索,2009,(3):120-124.
[9]周翎,游越.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140-143.
作者简介:黄媛媛(1994—),女,汉族,贵州赤水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