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分析
2018-11-07蒋莉
摘 要:“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与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中凸现出文化优势,并推动各国的文化对等沟通,为进一步深化交流奠定基础。翻译是“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化对等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出发,结合对等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策略,以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文化翻译;对等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涉及国家众多,经济体量巨大,对于推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地区联系,提高地区的战略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的交流需要建立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基础上,而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其在地区沟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从广义范围来讲,文化涵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宗教、等级制度等内容,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翻译中对等理论也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内容
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是我们国家发展和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当然“一带一路”的战略并不是强制性的文化输出,而是一次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地区在“一带一路”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并通过文化的沟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文化交流与翻译工作密不可分,一直以来,如何实现对等翻译都是中外翻译界的一个颇有争议但又绕不开的话题。我国近代翻译者提出了“文不害义,务存其本”、“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等理念;西方翻译家也对对等翻译进行深入的阐述,如美国翻译家贝克认为翻译要综合考虑词语、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因素,以达到与原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即功能对等。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平等的,因此实现对等翻译则是许多翻译者的终极追求。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对等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词汇对等,即翻译者应该从源语的文化中找到某一个词汇的对等单词,并根据其中的差异进行细节调整,以确保翻译内容能够准确反映一种文化里普通语言的表达特点;
第二,习语和俚语对等,习语俚语在日常表达极具表现力,翻译者应深入学习,进而理解习语俚语背后的文化语境,让翻译更加地道;
第三,语法和句法的对等,如汉英翻译中应从主谓结构,动词形式、语义关系等角度出发,对语法、句法做出分析,确保翻译内容的整体连贯;
第四,经验、习俗对等,在文化交流中,同一件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习惯性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于问“吃了吗?”,英国人则习惯于谈论天气,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差异应该在对等理念中得以体现;
第五,概念和观念上的对等,不同国家、地区在气候、地理、种族、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对某一观念和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如同样是夏天,有些地区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和煦的阳光,而有些国家的人感受到的只有闷热,基于此,在对等翻译中,翻译者应适度异化,以体现文化的对等性。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策略
(一)把握语言含义进行直接翻译
直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范围逐渐拓宽,各国家之间语言沟通也更加频繁,而利用语言含义进行直接翻译,能够有效融合文化的差异性,实现对等交流。语言含义相对具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异曲同工之妙”的语言表达比比皆是,例如英语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在漢语中就有“血溶于水”与之相对应。基于此,在“一带一路”的文化翻译中,翻译者应注重不同文化语言所具备的相同含义,并直接表达出来,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顺畅性。
(二)利用意象替换实现功能对等
除了直译,在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不同国家的作家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英国文学中对海洋、礁石、飞鸟等意象比较青睐而中国诗词中对山峦、溪水、树木、花草等意象颇为钟情,这种由于地域条件而出现的意象差异司空见惯。因此,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该善于利用意象上的替换,传递出相同的表达含义与内在情感,这样才能给译语读者传达一种与本族语相似的情感体验,有效化解跨文化交流差异,体现文化对等翻译效果。
(三)利用创造性语言实现对等翻译
在文化翻译中一一对应的直译只是少数,多数的文化意象甚至在其文化背景中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因此,需要翻译者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创造性表达。当然创造并不是随时随地进行的,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联系上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找到能够符合本国文化预警的词汇、句子,这样才能构成意象对比,充分体现文化翻译的特点。
三、结束语
总之,语言是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而翻译则是实现语言表达的重要保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先行的理念逐渐被各国接受、认可。但是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则是考验翻译者的关键问题。基于此,翻译者应从“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要求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基础,并深入学习当地的文化知识,全面考虑不同文化体之间的需求,并在保证源语文化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准确表达翻译内容,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引进来”,在跨文化的对等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长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需求及翻译课程的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7):70-71.
[2]陈万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研究[J].英语广场,2016(08):15-17.
[3]王晨佳.“一带一路”概念下的文化传播与译介[J].人文杂志,2016(01):29-34.
作者简介:蒋莉(1975—),女,汉族,江苏姜堰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