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突发事件处置要点研究

2018-11-07郭浩天孙宏宇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救援应急

郭浩天 孙宏宇

摘 要:当前地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截至2018年7月,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以首条轨道交通开通时间排序)有36个,而地铁环境相对封闭,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群众安全,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对地铁突发事件处置分三个阶段进行相关要点研究,对确保地铁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起到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城市要发展,交通必先行”,地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大力发展地铁的行列。

由于地铁点多、线长、面广,人员高度密集,环境相对封闭,历来是恐怖分子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分子袭击的重要目标,一旦得逞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群众安全,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一、地铁突发事件定义

结合地铁的特性,将地铁突发事件定义为在地铁环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生态环境被破坏和严重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地铁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诱因多样

地铁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人员高度密集,环境相对封闭,极易因为实质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等引发突发事件,并呈现出一果多因等的特性。

(二)事发突然

地铁突发事件发生都是始料未及,很难精准把控。起源于以下原因:第一个是突发事件由各种因素引起;第二个是有些是在容易忽视的地方;第三个是有些是在不宜发现的地方。

(三)社会影响大

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由于地铁大容量运输的特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可导致群死群伤,给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四)持续时间长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事件发展总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而地铁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标志,一旦经历了突发事件,事件持续时期对社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并且在蔓延和传导过程中极易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地铁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维护公共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任何突发事件都要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紧急情况下,应首先实施救援人员的应急行动,加强救援人员的安全和防护,避免和减少因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伤害。

(二)预防为先

建立风险等级的管理、隐患的调查和预防、正常预防和非常重要的管控相结合。同时,也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做好组织准备和材料准备等工作。

(三)快速反应

建立以应急处置队伍,依靠群众力量,建立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准确决策,快速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影响。突发事件社会危害的性质、范围、范围和阶段应采取应对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选择对公共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

(四)损益合理

不应超过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的必要限度,并对公众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五)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分类责任制、属地管理等应急机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制度。

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资源需求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六)联动处理

建立健全协调制度,实行统一的警务、分类和处置工作制度,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业的作用。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全功能协调的一种高效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七)特殊群体的组合

应采取先进的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和指挥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信息判断、决策中的作用。专业救援、应急救援和事件评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治,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自卫能力,自救能力。

(八)资源整合

整合现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和科学有效的预防体系,整合现有应急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指挥系统,整合现有应急处置資源,建立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制度的落实。

(九)依法规范

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措施的范围和实施,使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十)一致责任

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应当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执行,单位和负责人依法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使职权。在紧急情况下,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有关单位和负责人应当对情况作出决定,并控制局势。对失职、玩忽职守、延误、无效的组织负责。

四、先期处置要点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即根据发生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事先计划。应急预案包括各级的总体计划、专项计划和部门计划,以及基层单位和重大计划。

“三制”是指应急管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中统一、强而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分类责任与应对机制、公众沟通动员机制、资源配置和需求区位机制、奖惩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三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依法制定和完善计划,依法行政,实施应急管理。依法管理,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五、现场处置要点

(一)人员搜救

调派专业力量和装备,在突发事件现场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现场救援队伍之间要加强衔接和配合,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二)现场疏散

按照预先制订的紧急疏导疏散方案,有组织、有秩序地迅速引导现场人员撤离事发地点,疏散受影响城市公共交通沿线站点乘客至城市公共交通车站出口;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实施分区封控、警戒,阻止乘客及无关人员进入。

(三)乘客转运

根据疏散乘客数量和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运行方向,及时调整城市公共交通路网客运组织,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其余正常运营线路,调配地面轨道交通车辆运输,加大发车密度,做好乘客的转运工作。

(四)交通疏导

设置交通封控区,对事发地点周边交通秩序进行维护疏导,防止发生大范围交通瘫痪;开通绿色通道,为应急车辆提供通行保障。

(五)医学救援

迅速组织当地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的医学救援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做好伤病员的心理援助。

(六)抢修抢险

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力量,开展设施设备等抢修作业,及时排除故障;组织土建线路抢险队伍,开展土建设施、轨道线路等抢险作业;组织车辆抢险队伍,开展列车抢险作业;组织机电设备抢险队伍,开展供电、通信、信号等抢险作业。

(七)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划定警戒区,做好事发现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警戒,维护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八)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通过政府授权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程序(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持续动态发布运营突发事件和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包括事件时间、地点、原因、性质、伤亡情况、应对措施、救援进展、公众需要配合采取的措施、事件区域交通管制情况和临时交通措施等。

(九)运营恢复

在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完毕、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后,及时组织评估;当确认具备运营条件后,运营单位应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六、后期处置要点

(一)社会秩序恢复

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由于社会运行结构不畅。公共管理和服务功能失调,导致一度的社会失序,进而可能引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这种紧张、失序的状态可能在危机爆发后延续一定时间。因此社会秩序的正常化是一切危机恢复重建工作的前提。

公安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需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和犯罪活动,并及时有效组织相关力量,确保救灾和重建物资,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调拨、运输、存储及发放的安全、有秩序进行。社会秩序恢复工作的重点是对实施盗窃、抢劫、损毁公私财物。哄抢救灾物资,制造、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借突发事件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敛财,违法经营,阻碍执行公务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并依法从重处罚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有效威慑违法犯罪人员和破坏分子,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二)物质基础恢复

1.污染物处理

救援中使用水、砂等灭火剂以及泄漏出的化学物质或建筑物坍塌等會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处理。如果事故涉及有毒或易燃物质,清理工作必须在进行其他恢复工作之前进行。消除污染可建立临时洗池,用于清除场所内的有毒物质。另外,土壤净化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问题。

2.事故后果影响消除

事故发生后,尤其是重大事故,大部分人员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无法全力投入工作,所以企业应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造成的后果予以消除。

3.生产秩序恢复

事故发生后,企业应立即组织维修人员对受事故影响的设备、设施进行修理或更换,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4.应急救援能力评估

秩序恢复后,应组织企业所有参与事故救援的人员对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估,以找出企业应急救援设施和设备、救援人员的培训以及各部门在协调中存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应急救援能力应按照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应急组织机构的协调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充分性;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配备情况;应急技术储备、保障以及专家组情况;应急预案的内容、管理和实施情况。

(三)社会心理恢复

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中,心理干预是善后恢复的必要环节,通过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公民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时期,减轻突发事件对人们心理的消极影响。

突发事件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公民的安全感。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信任危机等,容易导致公民心理安全感的流失。

一般而言,经历突发事件的公民其心理会经历冲击阶段、安定阶段和解决阶段。其中,冲击阶段是由于突发事件比较突然,发生后会对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刺激,如果刺激程度较大,会出现震惊、眩晕等症状;安定阶段是参与者恢复正常的认知功能后,在亲朋的支持和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影响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解决阶段是参与者运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重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邓国良,赵光伟.公共安全及风险应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2.

[2]李晓杰.地铁运营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0):185-186.

[3]国办发〔2018〕1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

[4]郭星华,刘朔.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59-64.

作者简介:郭浩天(1981—),轨道交通安全保卫系讲师,城市轨道交通警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注:本文系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城轨地铁涉警突发事件危机处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TJJBKY014。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救援应急
应急管理部即将举行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
应急管理部老年大学学员作品欣赏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准备好应急包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应急预案的编制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