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其危害

2018-11-07邹生才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类型危害大学生

摘 要:电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容易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落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陷阱。探讨了电信网络诈骗的涵义,揭示了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分析了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

关键词: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危害

2016年8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刚被某大学录取的学子徐玉玉因被骗走9900元上大学的费用,心理无法承受,最终导致心跳骤停,不幸去世。该事件进一步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电信网络诈骗上。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在社会上甚至在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诈骗套路不断翻新,让社会经验严重匮乏的大学生难以防范。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涵义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诈骗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工具,采用远程的非直接的接触方式,通过捏造虚假信息、虚构事实,利诱或恐吓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骗取受害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1]一些训练有素的诈骗分子甚至能摸准诈骗对象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诈骗套路,实施精准诈骗。据了解,绝大多数电信网络用户都收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上当受骗蒙受损失的大有人在。大学生由于学习与生活的需要,电信网络使用频率极高,虽然他们的智商高于国民平均水平,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掉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陷阱,除了蒙受经济损失外,还可能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与摧残。

二、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多种多样,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或者说,诈骗分子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诈骗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冒充司法、行政部门进行诈骗

冒充司法、行政部门进行诈骗,是指诈骗分子冒充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虚构的违法事实进行恐吓或以发放福利进行利诱,实施电话或短信、QQ、微信诈骗。[2]这类诈骗抓住了社会大众对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信任心理、对违法犯罪的恐惧心理、对天上掉馅饼的贪占心理,容易让人上钩,社会危害极大,大学生落入这类陷阱的也较多。例如,诈骗分子事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诈骗对象的电话号码,向诈骗对象拨打电话时利用改号软件和网络技术将诈骗对象的来电显示变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电话号码,以涉嫌洗黑钱、邮包内有毒品、法院有传票、需要冻结名下所有银行存款等事由进行恐吓,逼迫受害者把钱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或者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要求受害者按照“激活账户”的指令,将一定数额的诚信保证金打入指定账号。

(二)“校园贷”中的陷阱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面向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贷款业务(即“校园贷”)快速发展。这种新兴的贷款业务主要在线上完成,其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电商+金融”模式(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分期购物网站),另一种是现金直接贷款模式(如“名校贷”、“宜人贷”)。“校园贷”平台众多,良莠不齐,多数以攫取高额利息、逾期罚金为放贷目的。“校园贷”带来的典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贷门槛极低、审核如同虚设。一些“校园贷”平台为了增加业务量,明知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和还款能力,仍向其发放高息贷款。第二,高费率、高利率、高罚金。一些不良“校园贷”平台,利率高达30%左右,并且按周计取;或者表面上收取合法、合规利息,但实际上在放贷过程中还会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工本费、催还费等等,从而实现变相高息;而其设置的罚息,高到令人瞠目结舌。有的不良“校园贷”平台,实质上成了赤裸裸的高利贷平台,短短几个月,要收取的费、利、逾期罚金竟然超过本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第三,诱导借新贷还旧贷。一些“校园贷”平台或中介,会诱导大学生从其他高利贷平台借款,以归还在本平台的欠款。第四,违规、违法、暴力催还。一些不良“校园贷”平台,会向借款的大学生及其同学、亲友、老师发布该生的欠款信息,逼迫其归还,更有甚者,以借款人的裸照为抵押物,逾期未还款则威胁将其裸照和个人信息公之于众。第五,引发“被贷款”问题。一些大学生本无借贷之意,却被同学利用身份信息行了借贷之实,甚至出现连环“被贷款”問题。

鉴于“校园贷”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教育部、银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对“校园贷”进行规范,银监会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2017年9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禁止任何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校园贷”的遗留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校园贷”的变种(如培训贷、美容贷)也已出现。

(三)网购钓鱼诈骗

大学生普遍喜欢网上购物,但也很容易遭遇网购引发的钓鱼诈骗。[3]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网购者的具体信息后,再按以下两种套路实施诈骗:一是冒充电商网站客服人员,以网购者“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需要召回,可以办理退款”或者“交易未成功,可以办理退款”为由进行诈骗;二是冒充物流工作人员,以“您的快递丢失,可以办理退款并予以赔偿”为借口进行诈骗。两种套路最终都是诱导网购者到诈骗分子事先设计好的“钓鱼网站”上进行领款操作,利用木马程序窃取网购者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或验证码),以转走或盗刷网购者的银行资产。

(四)在线兼职、求职诈骗

很多在校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这样一方面可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增加实践经验。一些诈骗分子针对大学生的这种需求,设计在线兼职诈骗套路,这是大学生受骗率极高的一种类型。诈骗分子通过发布子虚乌有的在线兼职快速致富信息和案例,用刷单刷信誉、刷网络广告等所谓致富捷径利诱大学生。先用小恩小惠骗取大学生的信任,再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引诱大学生投入更多的培训费、保证金,诈骗得逞后,诈骗分子立即将受害人拉黑并消失。据了解,在QQ群、微信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网页中,经常出现刷单刷信誉、刷广告、网络打字等可以日赚300~500元之类的诈骗信息,上当受骗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每年都有大批应届毕业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招聘信息、投递求职简历,而这也可能落入诈骗陷阱。诈骗分子利用应届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和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以高额薪水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来引诱应届毕业生应聘,以工作之前必须缴交录用保证金、岗前培训费等借口来诈取钱财。[4]

(五)抢红包诈骗

随着微信、QQ、支付宝推出红包功能,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抢红包,但相当多的人掉进了抢红包的诈骗陷阱,有的还损失惨重,可谓“为抢一粒糖,被骗一间房”。大学生把抢红包看成是一种流行时尚,因此而上当受骗的也为数不少。某一手机杀毒软件曾截获过一种名为“红包大盗”的手机木马病毒,这种木马病毒会伪装成微信红包或支付宝红包,能够窃取手机用户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信息,甚至还能截获抢红包者手机收到的付款验证码。一旦抢红包者的手机感染了这类“红包大盗”木马病毒,这类木马病毒就可轻而易举地控制抢红包者的手机,盗取抢红包者的银行卡信息和支付信息,诈骗分子再利用这些信息转走或者盗刷抢红包者的银行资产。

三、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大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在精神上造成難以弥补的创伤,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大学生还因为接受不了上当受骗的沉重打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大学生还容易产生信任危机。一方面,减弱了对他人的信任:即便来电显示为自己的同学、朋友、老师甚至自己的亲人,也很担心是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打来的诈骗电话,对于陌生来电就更警惕了,要么不接,要么直接挂断,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化遭受严重阻碍。另一方面,减弱了对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信任:由于诈骗分子频繁冒充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加之真正的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显著,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信任这些机关了。

大学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种类繁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一方面有赖于国家与社会的综合整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大学生增强素质、提高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淑盛,王清平.大学生电信诈骗防范的法治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322-327.

[2]马凤实.电信诈骗的现状及危害[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1):29-33.

[3]彭安昊.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及防范[J].法制博览,2017(2):240.

[4]陈悦.论网络诈骗的类型及防范措施[J].现代交际,2016(10):231.

作者简介:邹生才(1965—),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类型危害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