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研究

2018-11-07杨欣桐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学习态度

摘 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生成为目前生活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其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沉迷网络、不按时上课、旷课、逃课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对不同课程逃课率不同,其中以公开课为最高逃课率,高达50%以上,其次为基础课、专业课等。

关键词:学习倦怠;学习生活;学习态度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持续的强制性的学习中所表现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此引发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大学生学习倦怠不仅仅影响自身发展,同样影响社会人才的缺失。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5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并分析学习倦怠现象出现的成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学习倦怠应对策略,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方法

(一)被试

选取51名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其中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

(二)研究工具

本课题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来测量学习倦怠。《大學生学习倦怠量表》由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于2006年编制,共计20个题,分为三个维度:情绪低落(8个题目)、行为不当(6个题目)和成就感低(6个题目)3个因子。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5分),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项目1、3、6、8、11、13、15、18为反向题,情绪低落因子包含4、7、9、17、5、2、20、12,行为不当包含1、10、16、14、19、8;成就感低包含3、15、11、13、6、18。被试得分越高,表明他的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三)研究步骤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和量表,采用由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于2006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学习倦怠进行测量,在问卷网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转换为网上的问卷调查形式。其次,随机选取51名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网上发布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让被试进行学习倦怠的测量。最后,收回发放的问卷,整理并录入数据后,统计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共发放问卷51份,共收集有效问卷51份。其中在年级分布上,大二8人、大三43人;在男女分布上,男生15人,女生36人;在专业分布上,文科15人、理工科31人、医科5人。

(一)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

学习倦怠各维度均值和标准差如下,情绪低落26.25±5.07、行为不当16.71±4.54、成就感低20.67±3.54、学习倦怠总分63.63±10.96。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在大学生学习倦怠上,对性别、年级、专业进行多因素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得出,大学生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大学生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大学生专业主效应显著,F=5.06,p=0.01。其中专业为文科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与专业为理工科和专业为医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无显著差异;专业为理工科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显著低于专业为医科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大学生性别与大学生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大学生性别与大学生专业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大学生年级与大学生专业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三、讨论

(一)结果的解释

由结果可知,首先,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虽然不至于非常严重,但也不容乐观。其中情绪低落得分最高,然后为成就感低,最后行为不当得分最低;其次,性别、年级和专业都是影响学习倦怠的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原因和策略

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出现的成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其中客观原因包括:第一,管理、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陈旧。第二,激烈竞争导致焦虑心理。第三,就业压力。

主观原因包括:第一,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倦怠。第二,不能正确的面对诱惑与适应新的学习。第三,专业兴趣方面。第四,人际关系失调。第五,个体人格因素,如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外控信念低等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

其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有,第一,建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合适和有价值的课程和学科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过程,规范考试制度,杜绝考前划范围的现象。第二,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第五,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斗志。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莲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7.

[2]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1,15-21.

[3]曾玲娟.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7-30.

[4]张学众.自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10(5):69-70.

[5]陈芳芳,戴佳玲.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科教导刊,2011(2):206-207.

作者简介:杨欣桐(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认知与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学习态度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
本科护生学习态度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广州市从化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