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探究
2018-11-07常耀宗
常耀宗
摘 要:在我国小学教育目标中,德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学校实施德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持续推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研究和探索价值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德育;渗透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及学校均充分认识到了小学美术的重要性,并且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全面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德育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提升。虽然学校已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限制着德育的顺利开展。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学校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并且将德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这需要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化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美术知识,美术原本形象生动的特性却未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其次,学校对于美术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力度不大,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学校就会减少对美术教师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并且为了节省开支可能减少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数量,由一些非美术专业的教师去担任美术教学的工作。由于这部分非专业教师相对来说缺乏专业的美术知识,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课程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会导致无法紧密结合美术课程的鲜明特点开展德育。
最后,部分教师还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只是根据学生画画的好坏程度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没有将美术课程与德育有机统一起来,制约了美术教学素质化的发展。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美術知识和美术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课程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措施
(一)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中充分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并且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除此之外,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改变以往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雕塑、捏泥人以及版画等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中,通过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同时,让学生能够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充分挖掘创作素材,激发自身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奠定小学生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让他们能够在美术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道德素养,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美术课堂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中心环节。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美术课堂这个契机,全面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统一起来实施教学活动。例如,当美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态保护”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城市中的垃圾、海洋以及森林等照片,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保护大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堂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增强其环保意识,进而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在美术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机制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起到完善和改进教学方式的作用。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长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在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德育建设为重点推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作品评价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形式,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用公平的方式去评价每一个小组的作品,培养学生公平公正、人格严谨的高尚品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充分渗透德育,需要美术教师加大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感恩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211-212.
[2]陈智华.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6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