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剧的意义与作用
2018-11-07安雨冰
安雨冰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剧的引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途径,课堂剧的表演应与适时评价密切结合,课堂剧要让课文插图“活”起来,课堂剧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课堂剧;小学语文;作用
当前正值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时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我很大的启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从而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课堂剧的引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途径
我的作法是:“创设课堂剧,辅助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准备,这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构思、摸索出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主要设想是把课堂剧贯穿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前课中的组织教学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先组织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最后完成课后相关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呆板,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课堂剧表演是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言的结合。课堂剧能够使学生将书面语言的形式转变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表演铁罐的小男孩身穿一件黑色长袍,头戴铁罐头饰神气活现地双手叉腰,鼻孔朝天,轻蔑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愤怒的表情,把身体靠上去)。惟妙惟肖的表演让铁罐傲慢无礼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好。
由于准备充分,不光“铁罐”的表演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连表演“考古队员”这样的“配角”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他们在不改变课文框架的基础上,自加台词,自编动作自己设计场景,无形之中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言都得到了锻炼,真是一举多得。从这个意义而言,课本剧的表演也能达到规范语言,丰富语言,准确表达的效果。
二、课堂剧的表演应与适时评价密切结合
在课堂剧表演之后,要重视信息反馈,应得到来自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及时恰当的评价——对课文主题的挖掘要趁热打铁。课堂剧的表演刚刚结束,孩子们还处在兴奋之中,老师要及时抛出第一个问题:你们发现“铁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铁罐坚硬无比,不容易破碎,可是它太傲慢无礼了!几个脑子快、嘴也快的学生已经当起了小老师——“陶罐容易破碎,可是它谦虚有礼,经得住时光的流逝”。看到水到渠成,老师很自然地抛出第三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孩子们的小脸上出现了几分凝重,“我们不能光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对,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习效果达到了最佳。
三、课堂剧要让课文插图“活”起来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应该经常让这些插图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钻”进插图,成为一幅幅有声有色,活泼跃动的场景,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学习更加生动。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对于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没有接触过,如果老师“強”讲,“硬”说课文,学生看似“听”明白了,但实质大脑中对该事物该现象还是一片茫然。在讲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3课《乌鸦喝水》时,老师头戴乌鸦头饰来到教室,学生顿时开怀大笑,“老师变成小鸟了!”老师变身小乌鸦为同学们切实演示乌鸦一开始喝不到水的原因——瓶子里水少,瓶口又小,接下来“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入瓶子,孩子们亲眼看见随着石子的投入,水在慢慢上升,也恍然大悟——乌鸦是这样喝到水的啊!真是一只聪明、爱动脑筋的小乌鸦啊!这一堂课的重点就这样被老师所扮演的小乌鸦给破解了。
四、如何提高课堂剧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剧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学生扮演角色的对话,实际的情景更加真实再现,不仅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还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这就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便于教与学的新途径。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课堂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剧情中掌握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儿童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黄金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具备了最基本的语感,课文也变得越来越长,而需要掌握的和积累的语言材料、信息材料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些内容的记忆不可能拘泥于一字一词,这样,课堂剧就成了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课堂剧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传道”这一任务。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注:本文系兰州市2017年个人课题LZ[2017]GR00011309:“课堂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