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尴尬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亲社会意义

2018-11-07孙艺菲

卷宗 2018年25期
关键词:建议

摘 要:尴尬是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本研究为探讨尴尬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意义,从社会功能角度出发梳理相关文献,关注尴尬与亲社会性之间的联系,理解人际交往中尴尬的本质所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尴尬情绪;亲社会性;建议

1 尴尬情绪相关研究

1.1 尴尬情绪概念

早期自我意识情绪研究认为尴尬是一种非独立的情绪。20世纪70年代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尴尬是一种程度较低的羞耻,直到1992年Ekman提出尴尬是一种独立、与自我意识有关的情绪[1],尴尬情绪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关于尴尬的概念仍存在争议,Goffman最早提出尴尬概念,他认为当个体的行为违背了社交规则时,个体被旁观者认为存在缺陷,经历短暂的自尊丧失而产生尴尬情绪。研究者从多种角度提出了尴尬情绪理论模型,依据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对尴尬概念有不同看法。

Goffman对于尴尬的定义属于自尊丧失模型范畴,来自于外界的消极评价使个体感受到自尊心受到打擊,正是由于这种自尊的丧失进而引发个体尴尬情绪。而Miller(2001)认为当个体经历的事件会使个体得到来自于旁观者或假想旁观者的非意愿评价时,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慌乱、笨拙的、窘迫的紧急状态,即产生尴尬情绪。[2]非意愿暴露模型主要解释了非意愿暴露的情境使个体不得不在大众面前公开自己,进而获得非意愿的关注、审视和评价,因此产生尴尬情绪。

关注中心模型主要指个体处于他人关注中心时就会产生尴尬情绪。关注中心模型的提出者Sabini(2000)认为尴尬情绪时个体因处于工作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感体验。[3]Miller(2011)[4]提出在真实情境中如果个体的想法、行为、角色与个体理想标准背道而驰,个体认为这种失败的行径被旁观者发觉而对其产生了不期望的社会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引发尴尬。个体标准模型认为,个体自我评价的作用大于他人评价,即尴尬的原因不在于他人评价,而是由于个体违背了自我观念,认为自己并非符合特定的公共形象和角色。

1.2 尴尬情绪的影响

有人认为尴尬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尴尬者会觉得脸红、窘迫,这种身心上不自在的感觉会影响人际交往继续进行。尴尬感让人猝不及防,甚至人们会觉得尴尬是社交能力低下的表现,另旁观者产生糟糕的评价,这种尴尬的情境往往使人难以轻易忘记。在临床医学中,尴尬是一种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对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一个常见的特征性描述[5],往往使人不遗余力的去避免这种情绪的发生。

2 尴尬情绪与亲社会行为

章志光(2008)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6]个体情绪状态是对亲社会行为起影响作用的因素之一,当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将注意力自身转移到外界客观环境当中,因而会更多的了解他人的需要。移情、道德情绪、共情等情绪体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甚至可以产生共鸣。亲社会行为不但可以使人们获得来自外界客观环境的奖励,可以使自身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也可以避免来自外界的惩罚。

3 尴尬情绪的亲社会意义

3.1 预期和制止作用

虽然尴尬在人际交往中带来了糟糕的体验,但是研究者表明尴尬存在亲社会意义。戴冕(2015)认为人们体验到尴尬情绪,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尤其是知道他人的评估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是避免伤害他人、展现亲社会特质的前提。[7]

在中国的社交文化中,人们普遍“爱面子”,个体有维护脸面的需要。当个体处于尴尬境地时,尴尬会让人产生十分丢面子的体验,因此人们尽可能隐藏不足,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愚蠢的情境。因此,尴尬的体验或预期可以制止后来会引起尴尬情绪的行为,促使个体产生更多的亲社会意识,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3.2 修复个人形象

尴尬发生时,尴尬个体备受旁观者关注。从自尊丧失理论方面进行理解,此时的个体经历了自尊心的打击,认为自己的形象在他人眼中大大折损。因此处于补救个人形象的目的,个体会采取一些策略来修复可能受损的个人形象。在个体违反社会规则引发尴尬的个体通常会道歉,比如说在宴会中打碎了玻璃杯的人往往会红着脸向周围人致以歉意,并主动接受赔偿。在个体由于身体行为原因引发尴尬的个体通常会采用幽默的策略来化解,比如在体育测试中不擅长跳远的学生做出了蹩脚滑稽的跳跃动作,引发周围人的关注和笑话,个体可以使用幽默的玩笑进行自嘲来减轻尴尬带来的不适。

3.3 平息社交冲突

尴尬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缓和、平息的功能。在交往中行为者的尴尬情绪和表情的出现可以向外界传达一种歉意,使利益被侵害的人感受到宽慰,可以避免出现愤怒或减少愤怒程度,缓和原本窘迫严峻的氛围。这种策略可以防止群体排斥的发生,更可以获得他人的谅解。应虎(2014)的研究表明尴尬启动的个体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当个体表现得尴尬时,旁观者会认为其亲社会性越高、反社会性越低。[8]因此探讨尴尬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亲社会意义,有利于为缓解人们的尴尬情绪提出建议,便于人们理解尴尬的本质,强化自我意识。

4 总结与建议

尴尬的个体会尽力补救自身形象,并且安抚对方情绪来修复人际关系。个体往往通过尴尬的方式进行道歉,或者通过幽默来化解尴尬。并且尴尬个体生理上表现的脸红会获得对方更多的理解和宽容,避免尴尬升级为矛盾冲突。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合理地运用尴尬情绪,可以为人际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同时,深受尴尬情绪所带来消极影响的个体,由于存在诸如“我不可以犯错”、“我担心给别人留下糟糕的印象”等完美主义的影响,可以通过转换不合理信念来调节情绪。我们就可以重新对自己说:“犯错是正常现象,我只需要努力尽力而为,便不会觉得愧疚难当。”偶尔犯小错,自身表现出的尴尬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感,令自己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Ekman,P.,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Cognition & Emotion,1992.3-4(6):p.169-200.

[2]Miller,R.,On the Primacy of Embarrassment in Social Life.Psychological Inquiry,2001.1(12):p.30-33

[3]Sabini,J.,Who is Embarrassed by What.Cognition & Emotion,2000.2(14):p.213-240

[4]Miller,C.,Guilt,Embarrassment,and the Existence of Character Traits.

[5]林常青,尴尬情绪国外研究进展.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1(34):11-14

[6]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

[7]戴冕,尴尬——一种具有亲社会意义的情绪.新西部(理论版),2015(13):166-167

[8]应虎,尴尬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西南大学.

作者简介

孙艺菲(1996—),女,汉族,吉林长春市人,本科在读,就读于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