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2018-11-07李玉俊朱德威
李玉俊 朱德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干精神具有了新的科学内涵,坚持实干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党全国人民应学习、把握实干精神的科学内涵,从战略大局把握主攻方向,全面贯彻践行实干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 实干精神 社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时代新课题、新任务,对党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与此同时,国内外发展情况愈发复杂化、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交织错杂,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如此严峻的时代发展背景,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战略定力,加快发展步伐,通过践行实干精神,来调动发挥党员与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有效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社会发展。实干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实干精神的科学内涵,有效践行实干精神。
新时代实干精神的科学内涵
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及时把握时代特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进行工作内容的调整,并要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探求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实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在当前,随着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我国实现了大发展、大飞跃,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时代课题、时代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来不断探索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实干精神是对社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科学把握、理论先行的务实精神,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说实话、办实事,坚决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防止空谈,坚持实干。
坚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細化和专业化,我国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与现代化发展,决定了每个社会公民所从事的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作本身,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平台与方式。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每个公民必须践行实干精神,在工作中秉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要通过立足工作“小岗位”来实现社会发展“大价值”,通过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价值、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既是实干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实干精神的具体践行。
坚持开拓进取、勇于突破的奋进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实践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人对事物的认识是螺旋深入的过程,即认识事物、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突破的实干精神,也正是通过这种实干精神,我国在以往社会发展中才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绩。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将更加迅速,变革也会更加深刻,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实干来有效应对时代挑战。
践行实干精神面临的时代挑战
第一,对实干精神尚未完全形成统一认识,这是来自意识形态的挑战。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内思想意识形态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朝着多元化发展,这使得社会个体的自我解放意识与个性化意识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社会要实现大发展,民族要实现复兴,就需要将我国人民、全体党员的思想意识统一到实干精神上来,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实苦干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但这种要求必然会与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复杂化的现状发生矛盾冲突。
第二,实干精神受到发展现状的制约束缚,这是来自客观环境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客观环境也随之出现了新状况、新问题,这些都对践行实干精神形成了制约与束缚,主要表现在:社会分配方式变化对践行实干精神所带来的挑战,在社会分配中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所占的分配比重越来越大,劳动所占的分配比重越来越小,这些都会对践行实干精神形成制约;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也对践行实干精神带来的挑战,当前城乡差距、地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这给落后地区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社会践行实干精神形成了束缚;同时,社会发展中阶层固化现象也对践行实干精神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时代全面践行实干精神的举措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实干精神。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应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出发点,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将其作为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任务安排、重大方针路线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努力将实干精神落实到对社会发展战略、工作任务、方针路线的具体践行上,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也要不断加强对实干精神的宣传,用指导文件、制度建设、会议宣讲、多媒体宣传以及树立社会典型,来促进全社会对实干精神的发扬传承。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践行实干精神。党员干部是践行实干精神的关键主体,要积极重视对党员干部的选拔聘任,有效促进对实干精神的全面践行。一是完善科学的、以“实干”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加强对实干型人才标杆的树立与运用,对能干事、敢干事、有担当、有责任的党员要及时发现,委以重任;二是建立党员干部培养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实干精神的教育与学习,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实践观,以有效加强实践性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确保实干型人才能够不断输出。
建立容错纠错和实绩考核机制,鼓励践行实干精神。一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通过科学把握政策边界,正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即将先行先试与违法违纪中的失误进行区分,将大胆创新与违反法律禁区的错误进行区分,将无意过失与谋取私利的错误进行区分),从而旗帜鲜明地为那些踏实做事、勇于担当、不谋私利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为真正的实干型人才“保驾护航”。二是建立实绩考核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实绩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实绩在考核中的比重,从而以考核来助推实干,而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责、不担当的党员干部要根据绩效情况给予相应批评甚至是处分。
维护群众基本利益,突出带头实干作用。党员干部要明确实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要通过自身践行实干精神来带动人民群众,让他们也自觉投入到实干精神的践行中,从而在真抓实干中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具体而言,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群众利益的维护,在对实干精神的具体践行中始终树立科学的群众观,坚持群众观与实践观的有机结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去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带头作用;通过在社会范围内倡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实干精神,将党员干部与群众共同纳入到对实干精神的践行中,让每一个社会公民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与个人发展、个人命运、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将实干精神的践行落实到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西区综合办公室信息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西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王文波、林榕发、张永梅、江斌:《党的思想路线与“实干兴邦”研究》,《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