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

2018-11-07余宝睿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8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互联网正全方位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网民上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线上线下的关联度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那么,高校学子的网上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其网络行为下又潜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助推大学生健康、科学、文明上网?本文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教育的短板、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四个方面具体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应对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网络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087-02

引言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全方位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学习、工作乃至思维习惯产生丝丝缕缕的影响。作为网民中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高校学子的网上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其网络行为下又潜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助推大学生健康、科学、文明上网?本文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教育的短板、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四个方面具体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的应对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

(一)在线时长:间隙上网与长时间在线

鉴于智能手机手机、平板、轻型笔记本等网络载体的价格越来越“亲民”,设计越来越便携,当代大学生每人拥有1~N个可移动化上网设备的情况已屡见不鲜。另外,由于网络流量、无限WiFi的高覆盖性,也为大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物质基础。便携化的上网设备,高覆盖度的网络,再加上时常推陈出新的手机APP,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及时性极强的网络信息等,使得互联网全方位武装、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一个普通大学生,如果他随身携带着一只可以上网的手机(没有手机以及拥有手机但手机不可上网的概率很小),那么这个学生一天中除了吃饭、睡觉、学习等必须需要将眼睛和手从手机屏幕中挪开的行为外,其他时间都将视线大部分散落在网上的信息里面去了,而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因此,虽然学生上网是片段式的,但就其一天内总体的上网时长来说,我们仍然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有长时间上网的习惯,如图1。

除了长时间上网外,当代大学生停留在每个手机软件的时长也具有随意性。经常是这一秒退出了手机淘宝,下一秒打开了朋友圈;耳机里放着音乐,手机页面呈现的是网络小说。间隙上网与浏览手机软件的散漫随意使得当代大学生获取的网络信息被无限切割,碎片化阅读的情况广泛存在。

(二)上网活动:衣食住行,无所不包

由于互联网行业相关服务的完备,如今大学生的衣食住行、求职创业、学习娱乐等行为均已同手机挂钩。在社交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新媒体而非线下活动和纸质媒介来认识新朋友、巩固同旧友亲朋的联系;在购物方面,他们同样喜欢网上“货比三家”而非就近线下购物。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引领学生逃离互联网诈骗的漩涡?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盲目消费的陷阱?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手机的极大依赖?

(三)网络失范:道德失范与法律失范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些网络失范行为,学者朱琳将其归纳为违规、侵权、暴力和犯罪四种类型,其中第一种属于违背基本道德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行为,而后三者则均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概括说来,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道德失范和法律失范。其中道德失范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成瘾、浏览网络不良信息、滥用网络语言等行为;而法律失范则包括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语言暴力行为和以网络诈骗、传播色情信息、黑客为代表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

(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动机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人的内部需要存在着由低到高的不同層次,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之后,自然而然产生了对自我实现的的追求。当代大学生内心期待发挥自己的才能,向学校和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传达自己的声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复杂性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他们的理想需求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回应。这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激烈冲撞就会让他们把目光转向虚拟的“乌托邦”——互联网,在一场场游戏对抗中去获得“高峰体验”,在虚拟的社交媒体中完成对自我的认同。

(二)人格建构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探索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学者王明慧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人格①从正面意义上说来具有独立性、进取性和激情性特征,分别表现在自由选择信息、主动吸收新的知识、关注新闻动态三个方面,但是从负面意义上讲又存在网络人格失范的现象,表现为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阴影的过度释放以及自性的缺失。

荣格基于原型理论提出了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三个典型意象,他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体的真实自我与社会妥协的结果,人们通过人格面具与他人建立联系,为社会所接纳。阴影则是潜藏在人心深处不为人所知的“恶”和野蛮欲望。自性则是人的心灵的完满的和谐状态,是个体人格的成熟。而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趋向于修饰人格面具,夸大理想自我,以达到迎合他人的期待。这种做法无益于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建立,恰恰相反,“戴着假面具跳舞”容易使人只能获得对社会道德的表面认同,而对行为主体的价值评价流于表面,结果造成价值观混乱和道德相对主义。

另外,传统的德育教育只偏重“高大全”的典型教育而压抑了对“阴影”的认知教育,但阴影在人的心理中是长期存在的,对阴影的不断压抑势必会造成人格阴暗面的强烈反弹。这种反弹在网络中就表现对既定规则的破坏而产生的快感,自制力差或者知行不一等各类异常。

三、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教育的短板

(一)模式老套,手段陈腐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手段和课堂的组织形式上,现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堂教授模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丰富、快速、便捷的要求。以讲为主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全面吸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考核方式落后

与“填鸭式”教育相适应,高校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体现在卷面上的答案既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内在心理,也无法检验学生的德育实践成果,不能切实引导学生改正知行不一的做法。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校园活动的社交性、趣味性

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载体,充实和丰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应努力打造具有校园特色、链接学生心理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在活泼多变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走出在寝室和互联网形成的封闭“蚕茧”,帮助他们消解紧张感、焦虑感和孤独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增强体质,增进友情,加强团结,从而让大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拓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网络元素融入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提高多媒体应用素质,在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创设新鲜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者采取线上发言线下活动实践的双向引导机制,拓展互联网因素在教学手段上的应用。

(三)净化网络生态,规范校园网的使用

完善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学校校园网的管理,从源头上对接入校园网的网站进行筛查,防止某些不良网站的接入。另外,将学校监管和学生自律联合起来,完善高校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净化大学生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结论

便携化的上网设备,高覆盖度的网络,再加上时常推陈出新的手机APP,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及时性极强的网络信息等,使得互联网全方位武装、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想教育也存在着内容单一,说教甚多;模式老套,手段陈腐;考核方式落后的短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意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校园活动的社交性、趣味性;将网络元素融入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净化网络生态,规范校园网的使用等手段和方法,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注释:

①榮格认为人类心灵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并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且主人格与次级人格相互并存,各自保留一定的自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就是在网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心理。它是大学生现实人格的拓展和延伸,是其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部分的无意识释放。

参考文献:

[1]周新洋.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2]朱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88-95+121.

[3]余杰,朱湘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76.

[4]王明慧.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大学生网络人格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余宝睿(1984年10月-),女,湖北武汉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