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
2018-11-07韩菲菲
【摘要】语文始终是我国各教育机构中的重点学科之一,对学生的整体课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而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识字以及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存在重识字、轻阅读的思想理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具有不良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识字 阅读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052-02
引言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良好掌握文字认知、书写、阅读以及交流能力的过程,因此,就要需要教师在实际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使学生良好掌握上述四种能力为基础,同时尽可能的使学生的这四种能力相互均衡,以达到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引导性职能无法良好发挥
就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多数教师通常使用的都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将其中不会的生字标注出来,随后让学生再对其进行反复阅读,将生字的准确发音熟记以后,再实施具体的文章内容讲解。上述过程中,虽然教师给予了学生阅读、识字的空间和时间,但其过程过于单一,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降低,不利于提升其文字学习质量。此外,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多为抄写原文、背诵课文等,形式古板,且实效性较低,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其进行高质量的阅读以及识字学习也具有不良影响。
(二)重识字、轻阅读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所应掌握文字数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许多初级教育机构,为了使学生可以良好的满足新课改教育需求,过于重视教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认知文字,认为其只要可以掌握大量的汉字,就可以实施高效率、高质量的阅读,却因此忽视提升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甚至存在个别教师为了尽快结束教学任务,利用科学性不足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行快速、大量的文字学习的现象,使得学生无法对所学习文字进行良好记忆,遗忘速度极快,不利于其后期的语文课程学习[1]。
二、促进识字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将识字教学合理导入阅读教学中
想要使得学生得以良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就需要重视培养其语言感知能力。倘若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语感,那么其便可以对相应的语言、文字的含义以及情感进行准确的感知,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语文课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其语文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具体方法为:首先,要求学生依靠拼音,通读课本中的文章,使其可以掌握每个字的准确发音,有助于其实施高质量的阅读。其次,要求學生对同一篇文章、段落或者句子进行多次、反复的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本文章的过程中,对其阅读质量造成主要影响的,通常是一个字或者词,因此,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准确的汉字发音,也要尽可能的使其可以流畅的对文章实行全篇阅读[2]。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曹冲称象》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图片,使学生可以对文章所讲述内容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通过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将文章中的生字与图片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文中生字的读法以及意思,也有助于其进行更为通畅的阅读。
(二)将阅读教学科学融入于识字教学中
小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有限,因此无法自行对汉字的结构、用法以及写法进行主观的学习。因此,在具体教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着重于引导学生在看见某一文字时,对其形状、含义实施主观联想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优先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章,如《父亲和鸟》、《坐井观天》等,并要求学生跟随录音对其进行反复阅读,通常情况下阅读2到4遍即可,随后再由教师进行课文领读,最后要求学生实施自主阅读,其中,对学生所提出的识字要求为:可以良好地认知出生字的字形、字貌,并不将所有的识字要求一次性对学生提出。上述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阅读,是为了使其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增加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印象,为其后期进行更具体的生字学习打下基础。
结论
小学阶段的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其思维缺乏基本的逻辑性、对知识理论的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对其行为具有关键的引导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自身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在良好掌握课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罗黄秋子.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刘永康,林润之.走出误区 回归正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94-100+28.
作者简介:
韩菲菲(1989.08-),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历,毕业于台州学院,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