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
2018-11-07曾群
曾群
【摘要】音乐鉴赏课怎么上?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难题,值得借鉴的是奥尔夫“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在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奥尔夫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运用的可行性,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高中音乐鉴赏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01-01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之所以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目前高中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了《音乐鉴赏》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音乐兴趣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们期待上音乐课,更期待参与多样化的音乐课。
其二,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整天坐在固定的课室里安静地学习,淹没在了考试的海洋,其感性情绪得不到表达和发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得不到平衡发展。
其三,有些音乐教师认为音乐鉴赏等同于聆听,试想,若音乐课学生一直静坐着听老师讲音乐,听别人演奏音乐,那么这样的音乐课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这里,笔者并没有否定“音乐聆听”的重要性,我们在“听”中学习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与创造,重视 “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个教学领域的有机融合,通过参与听、唱、奏、创作等多种活动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审美愉悦,表达自己受压抑的情感,使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得到平衡发展。
二、奥尔夫教学法引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可行性分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大家称之为“回归人本”的“原本性音乐”(Elementar Musik)。原本性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它有以下几个特征:综合性(寓语言、动作、音乐以及视觉艺术为一体)、创造性(以即兴为核心)、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适于开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人学会的)、本土化(扎根于本土文化为出发点)。我国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其最核心的即以人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强调其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正与国内教改理念不谋而合,它是适用于中学音乐教育的。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14-16岁是人类的创造能力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培养其发展的最佳期。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年龄段恰恰是最不重视创造性教育的年龄段,14-16岁正是初中到高中面临中考的关键时期,学校里一切活动均让位于学习、考试,他们没有机会去发展幻想,自己动手创造。“即兴”是奥尔夫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对于这一点,奥尔教学法不仅提出了教学原理和一整套关于即兴创作、即兴演奏的价值、意义,同时还提供了进行即兴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做游戏、拍些简单的节奏、唱几首儿歌、玩玩打击乐器如此而已,而是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如结合语言的教学,通过游戏式的接触嗓音、训练呼吸的,用五声音阶创作的歌曲等;结合器乐的教学,用乐器“讲”故事,自制乐器(来源于生活)的多声合奏;结合动作的教学,用声势进行节奏训练,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高低、快慢、音色、强弱、曲式结构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奥尔夫教学非常重视“听觉的训练”,其中有大量以欣赏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思路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在高中音乐鉴赏中。
三、奥尔夫教学法引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来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音乐鉴赏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认知发展的理论,揭示了认知发展过程的根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如在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欣赏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一课中,笔者抽取了乐曲《滚核桃》中几个典型的节奏型和演奏方式进行四个声部合奏,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乐曲前参与演奏作品中的某些节奏片段,此时他们无意识地记住了乐曲的节奏,自行设计情境节奏即兴表演,感受到采摘核桃过程中的愉悦,集体合作中的成就感,等到静下来欣赏乐曲时,便可以很快找到亲身演奏过的那段节奏了,对于学生来说,越熟悉的东西他们越有兴趣,因此,他们便自然地“滑”进音乐,对这种无旋律的民间打击乐乐曲产生了兴趣。
(二)将复杂知识“简约化”,抽象知识“形象化”
奥尔夫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直接、无需任何技术準备参与音乐的方法:简约化,即“把技术的困难减小到最低限度,使他们没有任何负担和困难,能尽早、尽快地参与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及创造的乐趣。”②如乐曲《滚核桃》中原谱“■ xx x”的节奏,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奏有装饰音的节奏型(前倚音),学生演奏时双手容易紧张,其基本节拍很容易乱,不能整齐、松弛地演奏,因此,笔者将其先简化为“xx x”节奏,演奏效果更干净利落,学生更容易参与进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思维与手段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个性内向或反应迟钝的学生,他们更愿意作为旁观者听音乐、看音乐,不愿参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敢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奥尔夫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结合各种手段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如结合动作、语言、器乐进行教学,根据音乐的结构、情绪来设计游戏情境和图形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经常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学道具,非常有趣的是,这些物品可以是生活随处可见的用品,如杯子、纸盒、石头、竹竿、球、塑料袋、地垫、彩带、呼啦圈、光盘等,这些教具进入课堂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此时,教师的创造性在这里便体现出来了,将生活教具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就做得到。
(四)将音乐看作一种实践活动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大卫·埃利奥特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提倡学生在“音乐制作”(Music Making)中体验音乐、学习音乐。
在奥尔夫教学中的即兴创编、演奏、表演,正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体现,这些即兴创编通常选用学生们社会、生活中的题材,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的社会题材,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方面技巧进行创作,通过创作、表演活动加深认识,把课堂与社会、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奥尔夫教学法给我们一线教学带来一种新鲜的气息,我们在借鉴这些国外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时,也应思考它其中的内涵与背后的教育理念,用我们本土的音乐素材结合奥尔夫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循序渐进地教学。
注释:
①卡尔·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Schulwerk——回顾与展望[J].廖乃雄译.1963
②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176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
[2]古尼尔特·凯特曼.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廖乃雄(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9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