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课的新策略

2018-11-07韦晓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复习高中生物实验

韦晓琳

【摘要】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高三复习以及高考试题中,生物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提出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践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71-01

生物学科作为高中理科教育的一门学科,学生曾经觉得背背整理的知识点即可。但在近年,随着高考改革的增强,题型设计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层面考察,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生物在理科思维的构建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和探究,极大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高三这个重要时刻,上好生物实验复习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呢?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认为对于实验这一块的复习,高三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主动地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促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整化,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基础的实验教学

之前我们将实验专题放在最后复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有限的时间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但是这只是急救措施,在考试中学生很难拿到高分。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进,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利用傍晚或周六的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同学再次动手做实验。考纲要求的“物质鉴定与提取”及“显微观察”这两大类实验,学生在高一高二年的学习中不重视实验课的操作,考前往往就是背背而已,当高三的考试中,需要考查的实验内容多了,背起来就困难,经常事倍功半,考试中频频出错。这样“以背应考”的学习方法是本末倒置的,所以端正学生的态度,再次走进实验室动手体验,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比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对于色素的提取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进行提取,它们各自的功能是考试中常常出现的内容,学生往往把这几种物质的作用背下来,没有理解,所以题目中涉及“提取的色素颜色较浅”的可能的原因,学生就束手无策。在学生的再次实验之前,做好导学案,让学生在提取的过程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尝试“不加无水乙醇,换成等量的蒸馏水”“叶片的量不变,将无水乙醇的量增加一倍”“不加二氧化硅”“不加碳酸钙”这四种实验操作,互相观察各种处理的实验现象,并写下对现象的解释,课堂中加以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亲历的实验来理解这些知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的,要靠无水乙醇才能提取出来;当色素的量一定,无水乙醇的量过多,色素将被稀释,提取液出现浅绿色;碳酸钙保护的是叶绿素,未加碳酸钙,提取出的是胡萝卜素,提取液出现黄色。这些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亲手实践,得出结论,做到事半功倍。

二、注意经典实验的挖掘

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点割裂开来,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而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在生物的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对于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觉得这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忽略这块知识的学习。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老师要做的是把经典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提炼,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科学家实验中的巧妙之处。这些实验其实是很多考题的原型,理解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比如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我在进行高三复习的时候,在复习的导学案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按照假说演绎法的几个步骤,将整个实验用提问的方法串起来,不再是老师为主的单纯的讲授孟德尔是怎么做的,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比较:用豌豆和玉米作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不同?当提出假说之后,为什么验证实验要用隐性纯合子進行测交?如果验证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一样,当如何表述?让问题成为学生觉得枯燥的实验流程的中心,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自己身处其境的设计实验,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既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又能在各种复杂的高考题型中迅速找到实验思路,“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提高能力,少做题,高效率。

三、创新实验,适当补充

建构学习主义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引导他们从原来积累的经验中产生新的知识经验。高三学生的头脑里已经有很多的知识积累,对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如果仍然像上新课一样来讲课的话,会给他们一种在“炒冷饭”的感觉。之前新课的教学是顺着教材的思路讲完实验步骤让学生进行实践,较少能够在实验课上进行创新。但是,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把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创新,让学生对各种可以改进的步骤进行探究,重生成一堂新的课,既达到了复习目的,又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比如“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个实验,学生要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培养到一定天数时,一方面是酵母菌的数目多,需要进行稀释,计数的数量大,容易产生实验误差;另一方面有一些酵母菌死亡,不容易区分,虽然实验中可以用美蓝染液进行染色,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但是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美蓝染液会加速酵母菌的死亡。那么如何更好的改进这个实验呢,在课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想可以替换的实验材料。学生们联想到初中观察过的草履虫,提出是否可以用草履虫或者类似的生物进行观察,理由是这类单细胞生物个体大,是否为活细胞也容易区分。最后大家上网查材料确定用小球藻,既容易培养,个体的体积比较大又有利于观察,并且有一个极大的好处是小球藻本身为绿色,不用染色,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经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实验,对学生来说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课堂中师生一起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我再对补充光照和黑暗条件对此实验的影响,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提高了科学素养。

简而言之,高三复习课的实验课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多花心思,巧妙组合,才能将实验复习课上出新意,让学生喜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文教资料2006.(28)

[2]李迎春.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的有效策略——学案导学.中学生物学2009.(1)

[3]胡四新.从教材实验看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中学生物学.2008(10)

[4]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猜你喜欢

复习高中生物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