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物画审美趣味探索
2018-11-07左延
左延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物,于是我们决定,一个学期内将人物主题充分“发扬光大”。将八年级下册中的《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也拉过来,这样从题材上可以让学生相对完整地学习外国人物画。
第一课时安排综合·探索中外人物画,从形式出发,从对应题材中探索中外人物画美术语言的同与异。
上课了,笔者同时发放了七年级下册教材和八年级下册教材,要求学生两本书对应着翻阅,七年级书放在左侧,八年级书放在右侧。
笔者举了一例。
“李公麟白描人物画《免胄图》,主题人物在中间,郭子仪不穿戴盔甲却不战而胜。左右两边均有众多将士战马,我方和对方,布局疏密分明,没有背景。”
然后开始我们的对应活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在外国人物画中你能找到类似主题的作品吗?
学生陆续回答:《亚历山大的胜利》《伊苏之战》《勃鲁达的投降》……
请整体观察,凭直觉从形式上看哪一幅最为对应?考验大家的读图能力。
略迟疑,有人对应上了《勃鲁达的投降》。
“请说明理由?”
“都是投降!”(这是语文能力强的标志)
“都是中间有主要将领讲话,旁边是将士战马。”“一边是战胜方,一边是战败方。”
老师追问:哪边是战胜方?哪边是战败方?在两幅画的相同位置吗?为什么?
“整齐有序的是胜利者,凌乱松懈的是战败方!”“两幅画是相反的构图!”
这时候形式美感对画面的作用不言自明了。老师在黑板上勾画几笔旗杆、人物动态线,均衡构图人物组合位置等。
后来又补充了些不同画种的区别之处:中国工笔人物画用什么表达场景特征?外国油画怎样表达了场景?
也有人对应了《伊苏之战》,因为类似于《免胄图》的白描,理由是没有背景,但是一个是在战争中,一个是投降状态,主题有所不同。也有人对应了《亚历山大的胜利》,想想还是放弃了,因为与《免胄图》的构图风格差距有点大。
通过上面的详解,笔者相信学生对投降主题以及相应的战争主题的构图、人物形象特征等形式有了一个直观的感知。他们也会将这种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应用到下面的学习中。
下一个环节里,我们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筆者将题材进行了归纳:中国肖像画按人物身份分帝王、大臣、高贤、仕女、婴孩等,外国肖像画分半身、全身、单人、双人、群体、自画像等;中国道释人物对应外国宗教画,历史故事画中外均有类似战争、历史故事等题材。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左边列出中国人物画名称,右边写出与之对应的外国人物画。给15分钟时间,列出4~5组者为优。
在巡回指导中,笔者发现了很多独到的视角,有的与我的不谋而合,甚至还能超出我的预期。因为有共鸣,我对课堂上的讨论就有了更多的兴趣。七(6)班的冯琨、王梓健这两位学生的练习被我作为范例来分析。
课堂讨论方式:先说一幅中国人物画名,后全班找答案,再揭晓这位同学的答案,从对比分析中找出最佳契合点。
冯琨的练习中有《泼墨仙人》,在集体寻找答案中,有的学生很快给出拉斐尔的《圣母像》。理由是都是宗教或者神话题材,这样的答案就题材而言,无可厚非。也有人对应了伦勃朗的《自画像》,理由是都是中老年男子糟老头子的形象,有一些进步了。还有人对应达芬奇的《自画像》,说线条生动,跟泼墨仙人有一致的地方,这个也还算可以。那么冯琨与我不谋而合的答案是什么呢?皮肤黝黑的小姑娘讲话掷地有声: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带帽的芙劳》与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对应!我一听很兴奋,按捺住心中的激动,问了她理由。她说:“人物形象画得都很自由!”笔者进一步引导:“仙人因为有醉态,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五官挤到一起了,而芙劳因为忧郁,被作者强化了颀长的头、脖子,构成一个S形,五官更是因为鼻子的拉长而使S形更显著,突出了忧郁的情感。这两幅画都使用了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叫……”冯琨早就明白了:“夸张!”于是全场雀跃,他们懂了!
笔者想,有了这样的以形式语言为主题的探索,打破原来中外各自为政的赏析格局,内化到孩子们心理的是人物画的美术表现语言—构图、形象、色彩,突出而夸张的表现手法等。那么,古今中外,无论国画还是油画,学生学习到的人物画的语言特征就是融合中外无论古今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方法了。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探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描述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就有具体可指的践行思路了。
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
明陈洪绶的《高贤读书图轴》(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和荷兰伦勃朗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科》(油画)中的构图讲究的一致性;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形象特征的联系比较;清任伯年的《女娲补天图》与夏加尔的《大提琴手》中相同造型手法“元素重组”的应用;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众多人物组合构图中的节奏变化;敦煌莫高窟《千手观音》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都以十字构图手法表现宗教的庄严神圣。
如此拓展,课堂讨论非常生动。后面还有精彩,有个女生就徐悲鸿的《九方皋》对应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与她个别交流时我已经知道她的想法:徐悲鸿笔下的马是自由的,不愿受羁绊,但愿为贤者用,《自由引导人民》中女神的形象正是自由的象征。笔者相信这位学生文字阅读能力很强,我为她喝彩。但其他同学并不太明白其中的缘由。我试探性地问大家:“你们认为两幅的对应处在哪里?”一个叫王梓健的男生,因为有素描基础,平时会比较“嘚瑟”,我常需要调整他的情绪来协调全班秩序,今天他反应很快,我便鼓励他作答。结果正如我所愿,他的回答是:《九方皋》中马的形象桀骜不驯,与《自由引导人民》中女神形象的不受束缚是相同的,两者有共同之处。王梓健是属于视觉型的,他的答案是基于对视觉形象的观察。我仿佛看到了他心智成长的一大进步,他也正如徐悲鸿笔下的千里马一般,有着很大的潜力。
开放的教材观给予教师更多教学创新的机会,从形式的角度出发联系、比较,能提高读图时代对视觉形象的整体感知能力,以画论画,将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各种联系对比,能够通过类似的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有效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本次综合中外人物画的探索之旅总体是成功的,通过本次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融会贯通,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审美品位,提高经典作品对审美情趣持续性的影响力。“从形式出发,探索中外人物画审美趣味”是笔者初中美术模块化教学“人物画专题”教学观察中的一部分。伴随着“重组与拓展美术教材,形成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在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