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模式研究
2018-11-07董懿瑾丁翰林钱佳惠刘帅庄晨灵
董懿瑾 丁翰林 钱佳惠 刘帅 庄晨灵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这与创建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目标不谋而合。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的实际背景,发现现阶段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建模式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一、前言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在这一时代要求下,企业需要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劳模创新工作室恰巧能够承载这一使命。现阶段,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已成为必然选择,打造属于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展示个人才能和实现团队创新协作的新平台,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发挥各自的专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技术创新。此外,在企业中积极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和开展,使新时代劳模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让劳模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播,便于带动更多的职工发挥潜力,向劳模看齐。在微利和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许多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于涉及基础产业的国企(航空、石油、铁路等)得以建立,成为我国企业支持国家生态环保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不二选择。
二、现存的问题
(一)设立过程
1.劳模精神的宣传范围过于狭窄。目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和开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并且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展工作室或者只能勉强对工作室进行最基础的创建,因此一般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都只有1名劳模带领,从平均水平上看,高技术人才(导师)的人数也仅在3人左右。
2.许多企业未能为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配置保障。这不仅限制了工作室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限制了为培养新型产业工人而进行的日常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二)运行及激励模式
1.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工会组织主导组建,由于缺乏专门的政策制度支持,各个方面的管理刚性约束不是很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的职责分工、责任体系的建立都没有明文规定,并且在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转过程中团队建设、学习培训、项目运作、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资金来源尚无明确渠道。
2.劳模创新工作室对于成员的激励模式太过单一,吸引力极度缺乏。不同类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激励制度及有偿服务等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如需按照企业内控制度程序,有机融入企业管理体系和部门职能中去,必将牵涉各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考核制度
对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创新能力的考核制度尚不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多为技能等级偏高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他们的关注焦点多为生产技术上的难题,目光都聚集在实际转化应用上,对于日常其他成员的创新方面的贡献效率和能力没有进行标准化的考核。此外,由于专业技能人员分散、生产节奏快、结构性缺员等原因,独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内部缺乏智慧上的优势互补、力量叠加,成员创新能力的考核标准没办法进行统一。
三、建议
(一)设立过程
1.工会组织应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竞相创新的创优平台。比如全国总工会组织应当推进颁布相关政策文件,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营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帮助工作室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经验和科技成果等。
2.企業应多推广符合时代潮流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设形式,一些与网络技术高度相关的企业可以多建设虚拟形式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内部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间的交流,职工能够无障碍地与同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团结协作,还保证了职工们能够通过开展活动和同企业不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1]
(二)运行及激励模式
1.劳模创新工作室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撑工作室运行的相应运行机制。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内部制度建立方面,组织人力应以科研活动及社团组织的管理制度模板为参照,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建立优胜劣汰制度,定期吸纳创新热情较高的高技能人才,为工作室注入新鲜血液。
2.劳模创新工作室应建立规范化的激励机制。在奖励制度方面,积极建立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定期表彰激励及实施有偿服务等配套政策。通过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展、创新成果评比等活动,开展优秀成果、优秀工作室和优秀组织单位评选,颁发“名师高徒”“创新能手”“优秀技师”等荣誉称号,激发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以及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三)考核制度
为保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高效开展,应做到及时总结、广征意见和建议以及汇报创新成果。企业应定期利用网络及时通报依托于其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情况,并开总结大会进行及时的表彰和批评,促使各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间主动进行学习和借鉴。通过及时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开例会的时间安排,明晰工作重点的同时把任务细化到个人,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方向、方法和内容逐步明确和完善。
(作者单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锦霞,王云烨,黄宇腾,郑静,王红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型劳模工作室的构建与实践[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7(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