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1-07杨智勇
杨智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产业现状的调研,总结了沈阳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产业发展 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沈阳市产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能力较弱。缺乏具有综合承包能力的企业。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依然是薄弱环节。
2.新兴产业。第一,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缺乏三横三纵关键核心技术,在研发队伍建设核心技术、资金储备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配套设施建设缓慢,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的缺乏情况较为严重。第二,IC装备。招商引资力度有限。IC装备产业进行集群化發展的工作进展慢。各类IC装备及相关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少。第三,机器人。沈阳的机器人企业危机意识仍不足。产品质量和价格没有优势,市场占有率不高。高端人才缺乏,产学研用综合效应不明显。第四,无人机。以林业、农业、电力、消防等领域为主的工业级无人机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缓慢。无人机技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不够。
3.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在科技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协同发展局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政策存在政策梯度差异和制度梯度差异。
4.传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利润空间收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传统产业中全市重化工业占比较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
5.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融合涉及的范围仍旧较小,深度不够,各个创新主体尚未形成持久稳定的关系,政府主导边界未进一步清晰,地区军民融合的保障政策不完善。
6.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统一管理、分类监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更加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机制仍未建立,股权没有实现多元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没有显著提高,国有资本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和基础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7.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总体规模相对滞后,内部结构仍需优化,供给需求存在错位,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二、沈阳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造业。借助中德装备园,探索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新路径。设立“互联网+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施“一带一路”和东北振兴双轮驱动,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发挥自贸区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2.新兴产业。第一,新能源汽车。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两大方面着手,鼓励重点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加快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新能源汽车快速进入消费市场。第二,IC装备。科技创新引领,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沈阳市IC装备及相关产业链条,壮大生产规模。鼓励园区内配套。探索股权投资方式,扶持产业快速发展。第三,机器人。发展核心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布局。聚焦技术与产品创新,保持国际一流水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完善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第四,无人机领域。重视系统协调发展,提高无人机系统的整体水平。注重系统应用研究,提高无人机系统适用性。加强市场培育与转化,扩大无人机的民用领域。
3.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协同创新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和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发挥产业集群的外向功能和辐射作用。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所有制格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抓好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
5.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结合沈阳产业结构,筑牢融合式发展基石。关注沈阳地方人才与军用人才的结合培养,实现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的融通。
6.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抓好全面深化“一企一策”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明确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7.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
三、结语
进一步充分认识沈阳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认真分析和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内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带来的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制造业格局演变中紧跟前沿、占据主动,完成好沈阳市的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任务。
(作者单位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决策咨询课题项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彤兵.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沈阳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2016 (1):29-36.
[2] 孙健.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合发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