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涉企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的探讨
2018-11-07贾棣
贾棣
摘 要 财政涉企专项资金是政府为了企业的发展,采用财政预算等形式拨付给企业的专项资金,是政府补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本文从企业角度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专项资金 政府补助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财政涉企专项资金,是指政府财政部门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安排的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愈加激烈,企业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创新技术研发、转化等一系列发展上的问题。为了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国家往往在财政、税收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其中,企业以项目申请方式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拨款,是获得财政补助的重要途径。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往往重申请、轻管理,导致财务核算不准确,资金管理不规范、不合理等问题产生。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的财政涉企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及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探讨。
一、专项资金的性质
专项资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二条的规定,是一种政府补助的形式。也就是说,国家给企业提供的资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无偿性特点的政府补助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政府作为企业的拥有者所投入的资本。所以当企业收到政府资金时,也会收到随政府资金的拨付而下发的批文,批文的内容标明了所获资金是属于无偿获得的政府补助还是资本性投入。专项资金作为政府补助,按照会计准则应在递延收益科目下核算。而属于资本投入的资金,根据“专项应付款”科目使用的规定:“专项应付款”主要核算国家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专门款项。政府购买的服务和商品则需要按会计收入准则处理。目前,企业收到的专项资金多属于政府补助范畴,且多为财政直接拨付货币资金形式。本文主要讨论政府补助中财政涉企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
二、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
在具体核算时一般用的会计科目有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费用(成本)、其他收益等。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一)收到单纯补贴
该补贴不和项目或企业的服务产品挂钩,如某新闻单位收到由宣传部拨付的文化改革补贴。企业收到补助专项资金,按2017年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補助》,直接确认当期营业外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二)只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这是使用专项资金补偿企业内发生的损失或相关费用。当取得专项资金时,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如果取得专项资金时,企业还没有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就可以将专项资金计为递延收益,直到企业发生了实际相关费用时,再将专项基金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收到与专门项目有关的专项资金,首先在取得政府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时,需根据专项资金内容设立明细。
收到款项是: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XX专项
发生费用时:
借:费用科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将费用结转:
借:其他收益
贷:递延收益——XX专项
(三)如果收到的资金有明确的用途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那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第八条的规定,这部分资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用于与资产相关的账面价值冲减,另一方面可计为递延收益。如果政府补助被计为递延收益时,那么就要对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合理的估计,并在其寿命期内分期计入损益。如果有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预先处置(出售、转让、报废或损坏等),那么在处置相关资产时,一并把尚未分配的相关递延收益余额转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在处理收到的政府补助时可以使用净额法和总额法两种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1.总额法,即将收到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例如,A公司于2016年6月29日购入某新型设备一台,金额为60万元,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残值率为5%,该设备无须安装,购入当月即投入使用。因为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所以企业特向政府申请购置设备提供10万元补助,补助金额于2016年6月30日到账。2018年7月1日,因企业业务需要,提前处置该设备,获得处置价款45万元。假定该政府补助无须返还,不考虑增值税。
购买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600,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00
获得政府补助时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递延收益 100,000.00
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该设备的月折旧额为(600,000.00-600,000.00*5%)/10/12
=4,750(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制造费用 4750.00
贷:累计折旧 4750.00
摊销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每月应平均摊销的政府补助为100,000.00/10/12=833.33元
借:递延收益 833.33
贷:营业外收入 833.33
提前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2018年7月1日该设备的累计折旧为4,750*12*2=114,000(元),递延收益余额为100,000.00-8,33.33*12*2=80,000.08(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50,000.00
累计折旧 114,000.00
递延收益 80,000.68
贷:固定资产 600,000.00
营业外收入 44,000.68 (差额)
2.净额法,既在收到专项资金时,直接冲减资产账面价值。同上例,会计核算如下:
购买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600,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00
获得政府补助时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该设备的月折旧额为(600,000.00-600,000.00*5%-100,000.00)/10/12=3,916.67(元)
借:制造费用 3,916.67
贷:累计折旧 3,916.67
提前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2018年7月1日该设备的累计折旧为3,916.67*12*2=94,000.08(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50,000.00
累計折旧 94,000.08
贷:固定资产 500,000.00
营业外收入 44,000.08
(差额)
三、专项资金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财务上准确核算专项资金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专项资金使用方面做得安全、规范、高效,让专项资金取得最大效益,才是财务管理专项资金额的最终目标。随着国家管理部门对企业专项资金申请的条件筛选越来越严格、对专项资金使用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对专项资金的审计越来越频繁,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跟上要求,这需要财务部门全面参与到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去。
(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项目的申请
一般来说,企业会成立由业务部门人员组成的专项资金申报小组,由项目小组来负责申报、实施项目资金。业务部门人员通常长于技术而对资金预算不擅长,这会导致编制的资金预算、资金用途不准确、不合理,在实际使用专项资金时和所提交申请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可以让财务部门在项目申报阶段就介入。通过和业务部门的深入沟通,对项目申请的金额、费用明细反复比较测算,确保制定一份项目费用预算合理、和实际相符的专项资金申请预算,为项目预算的顺利执行打下基础。
(二)严控专项资金的使用
当项目资金获得批准后,财务部门应积极制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和内部流程。第一,在项目资金核算上做到单独建账、专款专用。第二,建立有效的报销审批制度,帮助专项资金项目人员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做到既方便业务人员办理业务,又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不失去有效的监督。第三,对照项目预算表,审核报销项目费用,杜绝非项目的费用挤占项目资金。第四,对用大额的项目资金购置的设备,需组建由业务、法务、财务人员的采购招标小组,制定采购流程,公开招标。
(三)做好专项资金的档案管理、结项、验收等工作
财务部门的档案不仅是会计凭证,还包括项目申请、执行、验收等所有环节的文件,包括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项目预算表、项目批复文件、收支出凭证、重要合同、决算数据等。这些文件应归类整理装订,已备核算查询、审计。财务不仅要为专项资金单独建账,还应另建一本项目资金台账,按项目资金到账起,逐笔登记每一笔支出,把支出时间、金额、内容、会计凭证号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开支清楚、明了。项目结项后,财务部门应该及时处理结转资产,统计项目收益等工作。
四、结语
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要建立在准确核算基础之上,要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第一,财务人员要准确理解相关的会计准则,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水平。第二,虚心向业务部门人员学习业务知识,从而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第三,注意和单位领导、业务部门、审计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好、监督好,促进企业所获政府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
(作者单位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参考文献
[1] 刘锦宏,赵雨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提升对策研究 [J].出版发行研究,2018(1): 36-39.
[2] 叶玉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36-37.
[3] 张彦.关于企业科技专项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思考[J].现代商业,2015(9):204-205.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S]. 2017.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Z].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