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2018-11-07于海霞
于海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帮助学生质疑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一、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只有在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并把获得新知识视为“自身需要”时,才能使他们思维有意识地指向学习目标。
1.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接着问:“你们多久过一个生日?”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回答:“一年。”这时,我抓住时机设问:“可是,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却是四年过一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由设疑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开奥秘的渴望心理,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2.直观操作,激发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等,使学生直接感知,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演示“甩小球的游戏”:一段细绳,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拽于手中,挥动手臂使小球转动。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绳子相当于什么?小球的这一点是怎样移动的?形成什么图形?这样先演示而后引导,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然就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展示知识魅力,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智力因素,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随意抽出一个圆片问“只用直尺你能说出它的周长吗?”学生认为不能。老师自信地说“我却能。”老师量了直径后就说出了圆的周长。学生颇为怀疑,老师请一位同学用绳子绕圆片一周后拉直再量来检验,结果几乎相等。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是智慧爷爷告诉老师的‘秘诀,大家想知道这个‘秘诀吗?”学生感到数学知识魅力的无穷,兴趣顿时高涨。好奇心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炽热追求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二、引导尝试,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就学生的学习办法指出:“自解疑难,自辩是非,自奋斗争,自探高精。”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猜想、自学教材、动手操作、互相讨论等多种办法,依靠自我努力去初步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1.猜想尝试
教学中适时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地猜想,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数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并把猜想的结果告诉同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经过尝试,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乐趣。
2.操作尝试
“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让学生多动手,可以在丰富的感性操作中加深理解,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问:“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呢?”而后引导学生动手切萝卜,步骤如下:①先把萝卜切一刀,摸一摸切过的面,看它与未切过的外表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面”。②把刚才的面翻过来放在桌面上,垂直下去切一刀,摸两个面的相交处,从而认识“棱”。③垂直这条棱再切一刀,摸摸三条棱的相交处,得出“顶点”。通过多层次的由浅入深的动手操作,使“面、棱、顶点”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
3.讨论尝试
学生的原思维呈发散的、多元的状态,讨论可以使他们都参与到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并通过信息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根据实验材料(纸圆柱体)进行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接着针对“不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进行操作,并再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再次设问:“如果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等于圆柱的哪些部分的长度?该如何计算侧面积呢?”学生又一次展开热烈的讨论,自主参与的热情极高。
三、引导质疑,训练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对此,教师应充分加以重视,努力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激发质疑问难。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學生经过动手操作,初步形成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表象时,我利用不同的教具进行多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对前后几次实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一矛盾纷纷质疑:“为什么前后几次实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为什么都不存在着‘和‘3倍的关系?”“在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为什么也可以等于圆柱体积的,这不是与书上的结果相矛盾吗?”“在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通过对知识“假”矛盾质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层次。
总之,在教学中,从各个方面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