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课堂观察活动探微
2018-11-07
从2010学年起,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切实开展常态课校本研究,深入开展课堂观察专题研讨活动。有效的课堂观察活动促进了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执教常态课例“乘加、乘减”的教学实践情况,浅谈开展数学课堂观察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找准课堂观察点,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1.准备阶段。首先,设计观察活动方案。设计观察活动方案时要做到五个制定,即制定观察活动的主题、观察内容、观察工具、观察方法和观察者的观察任务。在开展观察活动前期,数学教师一起讨论并确定了本次科组常态课例校本行动研究活动的教研主题——以课堂观察为载体,把常态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活动中,有教师提出,要把课例的教学内容自然地与我校区课题“数学历史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的实践研究”、区小课题“提高低年级学困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初步定出观察点:新授环节的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学困生的倾听状态及课堂总结环节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有效性观察。科组教师讨论了观察点的合理性后,一致同意课中观察与课后评价都要密切围绕观察内容,并围绕观察内容设计观察量表。该节课的观察主要采用以下做法:①分小组采用观察量表做好记录。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数学教师根据观察点的内容进行分工,每三人一组。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观察量表》重点观察新授环节教师的教学状况; 《学困生倾听状态观察量表》则是全课观察,教师坐在学困生附近,观察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在课堂上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有效性是在总结环节观察。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进行分析。③对比观察。以观察同一个教师执教相同内容的两节数学课相比较进行研究。
其次,准备好观察活动的相关素材。上课的教师自己做好相关准备后,要为科组的数学教师每人准备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数学教师课前要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提前熟悉观察量表的内容与操作要求,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好地结合观察内容做好观察数据及材料的收集。
2.观课阶段。课中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活动中,我们收集了新授环节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学困生全课的倾听状态及在课堂上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知识有效性的情况,以备课后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3.反思阶段。课中观察后,执教教师与大家谈设计理念和反思,数学教师根据自己观察量表的记录情况进行交流与评价。(摘录的部分内容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观察量表(新授环节)
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数学教师反馈:对比两节课中新授环节的提问,第二节课的提问指向性更清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有严密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方式也不单一,采取小组讨论、个别答、集体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教学效果很好。
第一次课堂观察后:
师1:学困生口算题做得不是很好,解决问题时错误率较高,看不懂图意,不会列算式。潘老师一对一辅导后,学生能正确列式。
师2:学困生很难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课,理解能力较差,乘减会做,乘加不会做。尤其是在巩固练习部分,学困生的注意力较差。
师3:学困生在每个环节都很认真参与,在练习中,得到潘老师的表扬,学习积极性更高了,练习的准确率甚至达到了100%.
第二次课堂观察后:
师1:观察对象性格内向,回答问题的声音比较小,自信心不足,做题的速度很慢。但其学习很认真,每道题都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
师2:该生很专注,认真听老师讲解,两种方法都会做,潘老师很关注学困生,及时对她的练习进行批改和指导,并及时表扬,大大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3:该生得了4个A,基本掌握算法。在练习中该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及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点拨,而且及时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还精心设计了课件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清晰的引导,让学困生也听得明白。
《在课堂上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问卷》
反馈:100%的听课教师认为,教师在课堂总结部分灵活地引用数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图片清晰,语言简洁,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总结材料,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1.要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对比两次课堂提问的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力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但也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清晰,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相关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不浪费时间。教师提问时要尽量使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哪些”等特指问,不用或少用“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选择问,以免学生碰运气“瞎蒙”;要尽量运用短句,不要添加太多的修饰语,从而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2.要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听说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多鼓励和提问学困生。例如,书中的主题图,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农田里原来有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吃了一个。”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几个玉米棒子?”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认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步骤,先让学生解决“4棵玉米,每棵3个,一共有几个玉米?”作为学习的铺垫,再解决“还剩几个玉米?”这样两步计算问题的难度无形之中就简化了。由学生学过的加法和乘法问题导入,笔者先让学困生解决,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提出新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困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表2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困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让他们思考。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从而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听说能力和学习兴趣。
3.可以适当改变总结环节的教学形式。本课尝试在总结部分引用数学文化知识进行课堂总结,再现数学历史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方法值得推广与借鉴。
三、用好观察量表,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
在每次的数学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坚持使用观察量表,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把记录做得详细一些,尽可能地用记录到的数据去说明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评课活动,不仅给听评课教师指明了观察的方向,还可以根据对量表中的数据分析,使之成为被观察者改进的方向,比较立体地还原课堂的本质,提高了听评课的效率,同时也为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依据。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常态课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同时切实开展课题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从而有效提升科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