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清高速公路穿越广州联溪市级森林公园生态修复方案
2018-11-06李岗文才臻侯碧清
李岗 文才臻 侯碧清
摘要:为了探究惠清高速公路建设对广州市联溪市级森林公园的影响,运用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通过在对公园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修复原则,提出人工模拟构建优势种群的方法来开展生态修复的方案。
关键词:高速公路;森林公园;优势群落;人工模拟构建;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94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采用人工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完善,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优良的循环方向发展,生态恢复是通过修复生态系统并补充动植物资源,迫使原本受损的生态系统尽快恢复到原本生态系统的状态。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广州市从化联溪市级森林公园千泷沟景区,地处北回归线上,森林资源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又有一定的过渡性,地带性的植被以南亚热带绿阔叶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惠清高速穿越联溪市级森林公园的穿越长度为 1680m,穿越区域为森林公园区域的北面核心景区,需永久性占地约 17.68hm2,占景区总面积的0.45%,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森林公园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减轻惠清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对森林公园的影响,本文运用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通过在对公园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修复原则,提出人工模拟构建优势种群的方法来开展生态修复的方案。
1生态恢复的原理
(1)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一定得找出控制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再开展恢复工作。
(2)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确定物种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各组分间物质、信息流动的方式与特点,即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3)生态适宜性原理。
确定物种与环境的协同性,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最适宜的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维持长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4)生態位原理。
(5)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2生态恢复的原则
2.1整体优化原则
利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加强生态恢复的目标性,保持与森林公园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效益最大化,努力构建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清洁的生态美丽的生态系统。各系统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或城乡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充分利用林地的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功能。
2.2景观连续性原则
高速公路项目会造成自然景观分割和破碎化,把景区南北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隔离,迫使使森林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游憩的功能都很大的降低,难以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因此,通过设置生态系统廊道和动物廊道,加强南北景区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加强林间动植物物种的交流,形成连续完整的森林景观。
2.3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景观多样性,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遵循多样化的生态修复原则,能促进生态平衡、保持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有效地规划和配制植物资源,可在森林中创造和丰富生物遗传多样性;生物资源多样性的提高,一定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的优势群落类型,配制物种丰富、结构稳定的森林景观。
2.4可持续性原则
充分研究森林公园的远期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制定景区发展规划和目标。将临时和永久性森林绿地相结合,同时,要重点解决近期内环境质量较差、破坏程度大的地方的绿地建设问题。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积极创造新的修复工程,寻求最佳的生态位,强化人为调控。
2.5因地制宜原则
在景区生态恢复用地和绿化设计选择方面,要使森林资源更好地发挥森林景观,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也要要在满足动植物健康生长条件,尽可能的利用不同地形等配制乡土植物。另外,在森林群落面积、结构、格局等指标和空间形态的植物配置和修复时,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
2.6景观多重价值原则
生态恢复一般都兼顾多种目标,如绿道、景观林带和防火林带体系同时具有生物廊道、景观塑造、户外空间营建、游憩、观光等多种功能。为结合自然、结合景观提供了条件,此外,还要考虑生态修复的自然原则、美学原则等。但是,任何原则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最基本原则之上的。实施生态修复的基础是退化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域的生态修复措施。
3优势群落基础调查
惠清高速穿越景区的区域位于景区的北面,惠清高速在建设期不可避免地对景区内原有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为了确保高速建成后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恢复,为了给景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调查团队对景区内典型的优势群落树种进行了调查。层次结构明显,林分结构完整,可分为乔、灌、草这3个基本层次,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模拟优势群落植被构成来进行生态群落的修复,乔灌草优势群落植被构成如表1。
4生态恢复
4.1优势植物群落框架方法
通过在对公园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修复原则,提出人工模拟构建优势种群,按照该区域优势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种植物种进行恢复,需要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物种。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区域高强度人工管理的地区,这种方法要求高强度的人工管理和维护,因为很多演替成熟阶段的物种生长慢,而且经常需要补植大量植物,因此需要的人工比较多。这些物种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阶段(或称先锋)物种或演替中期阶段物种,以当地的乡土优势群落的植物为主,能提高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加快景观的构建和恢复。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的种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维持依赖于当地的种源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并实现生物多样性。
4.2生态恢复方案
针对高速在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对周边生境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应从区域生态功能的可持续保持来考虑,不一味强调维持开发建设活动发生点的生态环境原貌,使恢复措施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本次修复方案按照优势群落调查的树种,采用先锋树种+优势树种+灌木+草本的种植模式,为了达到较好的生态修复成果,所采用的树苗为大苗造林技术,地径在8cm以上,以达到快速造林复绿成林的效果。在考虑生态恢复时还要特别注意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高速施工的和运营的特点,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生态修复;根据高速建设占用林地的性质不一样,本次生态修复对于永久性征占用的采用异地生态修复,临时性征占用的采用就地生态修复的方案。
5结论
惠清高速的建设对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本文深入的进行了优势群落的调查,也采用了模拟优势植物群落的方法,根据森林公园的实际,初步探讨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应对措施和方法,只要认真落实不同时期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措施,高速公路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范围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并能为环境所接受。在完成生态修复计划后的高速运营期,制定完善细致的生态群落修复后的生态监测计划,做到监测布点和监测项目的合理性,定期调查资源、环境变动情况,分析工程对保护区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小明,罗小荷,陈宁.昌奉高速公路建设对梦山森林公园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0,(3):3233.
[2]刘应竹,朱世兵,张士芳.公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61621.
[3]张宴,费世江.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1):9398.
[4]姜德义,任海霞.高等级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6,(4):1401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Z].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Z].20021028.
[7]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