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化与创新
2018-11-06田阳
田阳
摘 要:首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首都高校要立足首都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政治意识、亮剑意识和阵地意识,狠抓组织领导、联动研判、追责落实三个到位,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工作推进中的若干关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创新;责任落实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出了战略部署。首都高校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为根本遵循,在强化和创新上下功夫,真正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
强化三个意识,把稳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
思想认识到位是行动自觉的前提。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唯有强化政治意识、亮剑意识和阵地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行动的自信自觉,才能筑牢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思想根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方向不偏、责任不空、阵地不失。
1.强化政治意识,严守意识形态工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政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位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定力。采取有效的正面教育引导,增进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与此同时,要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论调,防止因认识偏差导致工作弱化,形成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被动局面,真正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强化亮剑意识,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性。当今,政治力量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较量博弈斗争从未消失,高校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此起彼伏。对此,高校的党员干部和教师要敢于和善于“亮剑发声”,主动抵御防范,做到错误言论敢于驳斥、热点事件正面表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高校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
3.强化阵地意识,坚决守护好党的意识形态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容不得半点含糊和马虎,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构筑思想“防火墙”和行动“主阵地”。要坚持用主流思想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各类阵地,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空间。要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的刚性“硬约束”,建好、用好、管好网络、论坛等各种阵地,从而把握意识形态研判的主动权。
确保三个到位,夯实意识形态责任落实体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复杂性、敏感性、特殊重要性等诸多特点,必须从制度化、系统化等维度,落实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特别是要确保组织领导、联动研判、追责落实三个到位,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
1.坚持上下贯通,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加强组织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虚而不实、散而不聚、持而不久等“空对空”、层层递减现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忌。为此,要建立从学校党委到二级学院党委再到基层党支部的三级贯通工作体系。重点实化、细化和深化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严防领导干部只“动嘴”、不“落实”的虚化现象出现。同时,着力强化基层学院和教学科研一线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抓意识形态工作体系,逐一明晰职能部门、基层党组织、教研室和学科的责任清单,有效传导意識形态守门、站岗、把关的责任压力。
2.注重凝聚合力,确保联动研判到位。研判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政策性强、综合性要求高。高校必须坚持效果导向标准,广泛聚合工作力量,才能做到意识形态风险的及时预防和精准化解。为此,要把舆情搜集研判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大研判运行机制,强化多部门协同定期研判,做好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多层次信息网络,分兵把口,各负其责,确保分析研判的协同配合和联动应对,第一时间发现掌握各类苗头性信息,早预判、早评估、早准备、早应对,真正夯实工作基础。
3.强化刚性要求,确保追责落实到位。明晰责任要求、严肃追责问责是压实责任链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首都高校普遍都建立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的制度体系。在此背景下,需要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要求,真正让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把意识形态政治责任硬规矩立起来、挺起来,把任务“落下去”,确保铁规发力、制度发威,解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不好怎么办”的责任问题。
统筹把握三个关系,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和创新
做好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把握好工作推进中的若干关系。
1.处理好提高政治站位与推动创新落实“互促互进”的关系。要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讲政治的标杆和示范,首都高校应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处理好提高认识站位与推动创新落实的关系。顶天,就是深刻领会中央关于高校稳定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总体布局、立德树人全过程,统筹抓好理论舆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工作的系统谋划和落实推进。立地,就是准确把握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严实相济的要求,建立意识形态研判清单制,设定政治底线红线,实现精准研判和消化解决,既杜绝“黑天鹅”式偶发舆情形成蝴蝶效应,又坚决防范意识形态中的“灰犀牛”事件。
2.处理好正面引导和管控风险“攻守兼备”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攻守兼备”的双向特点鲜明,不能满足于应急、应付,而要做到经常性、常态化。所谓攻,就是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为主的主动方针,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宣传,用正面声音占领阵地,努力做到师生在哪里,正面舆论宣传就跟进到哪里,将高校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所谓守,就是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定期会商社会思潮影响和师生关注热点问题,管好重点事、重点人及苗头性、倾向性错误言论,全力杜绝错误声音在校园的传播。
3.处理好遵循工作规律和提升工作能力“虚实结合”的关系。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遵循规律是前提,提升能力是关键。把握人的规律是规律遵循的重要方面。高校要准确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及“80后”“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基点,主动在工作方式手段上“求新”“求变”,针对性地浸润涵养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传承引领红色基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同时,要紧跟“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形势要求,从教育活动组织、舆情动态把控、网络宣传教育、深度访谈辅导、阵地监督管理等多个维度,加强高校队伍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力建设,确保他们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化,真正使正面宣传、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
本文系2016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专项课题“北京高校意识形态研判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