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前景与钱景
2018-11-06铁铮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大学设置专业,显然和大学的性质、功能、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忘记了初心。翻开高等教育史,早在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职能发生了转变。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科学研究也成了主要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经济服务逐渐进入了大学的议事日程。除此之外,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合作的作用也日渐凸显。按照这样的逻辑,大学的专业设置显然应该满足诸多方面的需要,而绝非“钱景”一个。大学在设置专业时,既需要考虑学生的“钱景”,也需要考虑教师和学校自身的“钱景”。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需要。当然,如果能设置一些“前景”和“钱景”兼备的专业就更理想了。对于那些国家、社会、人类需要的,具有远大“前景”但“钱景”黯淡的专业,国家应予以必要的扶持。
@ 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近些年,高校总会有新增专业。同时,个别增设时间不长的專业停止招生。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增设专业,究竟是看前景,还是看钱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增设专业,前景是不二门径,追求钱景不应是选项。所谓增设专业看前景,包括:第一,新增专业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吻合度、对办学特色的支撑度。新专业是否与所在学校办学定位高度吻合,能否对办学特色提供充分支撑,是我们必须优先思考学的问题。第二,新增专业与市场需求的满足度。在增设专业前,我们应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做到结论尽量靠谱。第三,学校师资对新专业的支撑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期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大师是奢望,但教师起码要传道、授业、解惑。充足的师资是支撑新专业的必备条件,学校切不可因人开课、因人设科。高校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不会盲目跟风、逐利,确保新增专业符合社会需求,专业建设名副其实,人才培养质量高,真正让毕业生既有前景,又有钱景。
@ 吕世彦(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选择专业是考生和家长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社会在发展,行业和职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专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也是变化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个人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更多是从众心理和从功利主义出发,根据专业未来的钱景来选择专业。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填报热门专业,填报冷门专业多是由于分数无竞争优势的无奈选择。占相当比例的学生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的理性选择。由于社会过度追逐热门专业,造成一些热门专业大量设置,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财经类专业,招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造成人才过剩、就业困难,这对一般高校影响较大。要着眼于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适应国家、社会、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专业。达到理想状态要靠行政手段计划调控、思想和社会价值引导,经济手段调节等来实现。
@ 黄国华(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开展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专业设置是一个学校的大事,需要具备开展专业教学的师资、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好的专业设置,必然拥有良好的专业前景。好的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遵循质量标准,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形成“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成长、适应质量要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正因如此,近年来,许多高校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适时增加交叉和新兴专业,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出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与办法;推进“调结构、调规模、调资源配置”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撤、停、减、缓、增”等多种方法,实现专业设置优化、招生规模动态调整。通过调整,专业内涵得到加强,质量提到提升,专业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