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者诚也
2018-11-06陈绍诚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一篇讲到诚意,诚意为人事物的根本,不自欺乃待人接物的动力,唯有不自欺才能鞭策自我,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而对人也要意诚,否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离“仁”远矣。我们可从古人的智慧中理解诚的重要性,但如同上一篇所讲,“诚”是抽象的,唯有用不同的方法比喻,并从实践中理解。诚为道德学问之泉源,小至个人之正心修身,大至天下国家之治平,皆以“诚”为本。
《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吾人修身不外乎朝智、仁、勇三种人人所向往之德行进步。然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首要则是对自己诚。智者需要诚,才能中庸看待事物;以诚面对自我和事物,才能将事物的本质看清,进而明是非。智与知不同,有知不一定有智,因为智者除知以外,智者更是知仁知勇。仁者爱人,爱人首要以诚待人,对人对己不诚,则爱人绝非真心。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以诚为出发点,以同理心对待他人。勇者行仁,所谓知耻近乎勇,知耻仅近乎勇,还未能称勇,是因知耻后要能反省改正,方能称为勇。但知耻的首要亦是要以诚待己,蒙骗自我而不承认错,则不知耻,亦不算勇。可见智、仁、勇三达德的根本来自于“诚”,所以说到“行之者一也”,这“一”即为“诚”。
《中庸》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治国九经之详细内容,将会在尔后“治国”篇详述。治国九经为治国平天下之基本准则,里面不外乎对己对人处理国家事务之方法,而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终至天下,均循此准则。而天下国家有九经,行之者也是一也,这里的“一”亦为“诚”,由此出发,可以明道尽性,可以修己立人,可以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治国九经内所有准则均需由内而外,以诚意为中心,由意诚为出发,可以修到“内圣外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之极致境界。
儒学的宗旨在于自我提升,进而由自身向外影响帮助他人,再推至全社会全人类。孙文先生曾谓:“大凡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研究其中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然后能坚固确立。”孙文先生所说之“坚固确立”便是真知,是明。有了诚意,看事物能明是非,理解对错,并对自我诚实,知道何者该做,何者不该,而最后能以此诚来做推动自我的動力,以正为信仰,最后择其善者而执之,而行之,择其不善者而舍之,而去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择善而固执而为自身及天下之信仰不移,因此“诚”为修身治国之根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