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变化的机制

2018-11-06王丽娟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义变化机制

王丽娟

摘 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语言,虽然不一定拥有自己的文字。此语言非比语言,即:每一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又具有共通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形态、语法、意思组合而成的,但是其中又不尽相同。如:汉语。汉语是孤立语,不具有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它在语法和词义上表现的非常发达。

关键词:语义;变化;机制

西语,即便是名词类都具有词形变化。日语则是呈现另一种形态。日语中的动词、形容词是形态、语法、意义的综合体。但是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日语中的名词类则不具有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如:村木新次郎。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类分法。即:日语中的名词类同西语一样,具有词形变化。“人へ”、“人に”、“人を”,把这些名词后面的助词称为“名词的曲用”。村木把日语词性分为“主要的”和“周边的”。主要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周边的词性分为感动词、从属接续词、后置词。“后置词”是相对于西语和汉语的前置词而提出来的。在英语的“to her”和汉语的“对她来说”中,“to”和“对”都是属于前置词的范围。所以他提出日语的“彼女に対して”中的“対して”属于后置词的范围。村木新次郎对日语词性的重新界定,归根结底是参考了世界语言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日语的个性融入到世界语言的共性中。这不仅仅体现在划分标准上,从名称的界定上也能看出。

不仅词性上具有共性和特性。在词义的认知上同样如此。苏格拉底在解释为什么“神”的名称是theous时,说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怀疑太阳、月亮、大地、星辰、天空,是希腊原居民所知道的仅有的神灵,它们至今仍是许多野蛮人的神袛。由于这些事物总是在移动或奔跑,因此根据性质,它们被称为theous(神)或thein(奔跑者)。随着人们开始熟悉其他神灵,于是就把它们全都称为theous(神)了”。他认为词语是对其命名事物的特性描写。具有非约定性、非任意性的本质。那么,词语语义变化是否具有变化机制呢?保罗在《语言学原理》中写到:我们凭借“通常意义”,理解就一个语言社群的任何成员而言,与该词语有关的全部表征内容。我们凭借“偶然意义”,理解当对话者使用某一个词时,他与该词语相联系,并且希望听话者也能联想到表征内容。保罗在文中提到“通常意义”和“偶然意义”。通常意义就是词典中的释义,偶然意义就是一般意义在特定话语中的具体化。如“corn”一词。众所周知,“corn”肯定是一种谷物,但是你绝不能说它就是玉米。因为不同的国家中“corn”的具体所指是不同的。美国的“corn”指玉米,英格兰则把它特殊化,称为“小麦”,在苏格兰则专指“燕麦”。日语中的“青”一词,虽然词典的释义为蓝色,但是你绝不能把它等同于中文的“蓝”。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虑。也许它表示“不成熟的”,也许它指“苍白的”。总之,一个词的具体词义,是必须考虑语境的。

词语的认知内容往往大于其字面意义,这和使用者心理有关。在中国古代,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幅画面,都会做出不同的诗词。同样一轮明月当空挂,既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言,又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语,也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缠绵。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爱慕之情,既有描写满月的“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弯月。人面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都是与当时的环境和心境有关的。所以尔德曼指出:语义的附属意义和情感价值。情感价值附着在表达形式中。如“盐”的语义描写。

汉语中的“盐”的解释为:

1.语源义:从卤,监声。本义为食用盐。

2.幼儿语义:能吃,咸的,白色,粉状。

3.成人语义:a.食品调味品,腌制鱼肉蔬菜。b.可通过浓缩海水或盐湖、盐井水制取。c.有食用盐和工业用盐之分。d.食用盐,有粗盐、细盐、海盐、井盐、含碘盐。e.工业用盐,用于化学、染料、建材、冶金等行业中。

4.专业含义:氯化钠NaCl,离子型化合物。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每个晶胞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一般情况下,氯化钠为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比重为2.165,熔点801℃,沸点1442℃,相对密度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杂质时易潮解。

5.比喻语义:柴米油盐,泛指生活用品。

水中著盐。比喻不留痕迹。

盐梅舟楫。比喻担任辅佐的贤臣。

别在伤口上撒盐。比喻引发疼痛的东西。

我们在看一个日语句子。“彼女は職場の花だ”。“花”的词典释义为:

1.種子植物の生殖器官。一定の時期に枝や茎の先端等に形成され、受精して実を結ぶ機能を有するもの。有性生殖を行うために葉と茎が分化したもので、花葉と花軸からなる。花葉は普通花冠?おしべ?めしべに分化して、花の主体を形成する。形態上の特徴は分類上の指標となる。

2.特定の花。桜をさす

3.色や形の類似から、花になぞらえていう

4.花にちなんだ事物

5.花の美しさ?華やかさにたとえていう。

6.花の移ろいやすく、はかなく散るさま、また見かけだけであだなさまにたとえていう。

從语义描写角度看,第一项是花的成人语义和专业语义。其余为比喻义。

“彼女は職場の花だ”(她是职场一枝花)。把“她”比作“花”。之所以产生比喻义,是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彼女は職場の花だ”。运用了相似性的手法,即隐喻的方法,把人比作花。二者都很漂亮,具有相似性。相关性为“转喻”。转喻是一个词项两种含义之间的语义连接。如“いっぱい飲みました”。いっぱい为杯子的意思。喝掉的不是杯子,而是里面的液体。杯子可以指容器,也可以指杯子里的液体。

隐喻方式有如下几种:1.基于形状与外观相似性,如上面所举的把人比作花的例子。2.基于结构位置的相似性。英语“ foot of the mountain”山和人的脚部分都占据了下面的部分。3.基于功能相似性的隐喻。当把来源域概念比作目标域概念的功能时,隐喻转移的理据可能是抽象的。“头”。一般我们认为大脑指挥所有行动。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头儿”比作领导这样的表达方式。4.与时空有关的隐喻。“时间流逝”这样的中文表达也是隐喻的一种表现形式。5.与空间和数量有关的隐喻。类似有“激情澎湃”。6.与感官有关的隐喻。通感的隐喻把一个感官域与另一个感官域连接起来。“听觉转移到视觉”“味觉与听觉的联系”。7.与身体和认知现象有关的隐喻。“从视觉域到认知域的迁移”“从味觉域向情感域迁移”。如:甜蜜的话。

转喻的方式也有几种:1.容器指代内容。如上述例子。2.空间指代位于此处的事物。“the whole theatre was in tears”(整个剧场都在流泪)。3.时间指代此时发生的事件。如:19世纪是有历史思想的。4.材料指代此材料制成的事物。5.产地指代产自该地的事物。6.活动或事件指代其引发的结果。7.属性指代具有该属性的实体。8.部分指代整体。

不管是隐喻还是转喻对语义变化机制的研究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何区分界定转喻和隐喻呢?在认知语义学中,有学者倡导通过调用在范畴化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域的数量来界定转喻,与界定隐喻的方法形成对照。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而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域。如果你称“好斗的对手”是鳄鱼,那么你就隐喻化地把动物来源域映射到人类目标域了。相反,如果你有一只鳄鱼手提包,那么鳄鱼仍在动物域中,但是转喻化集中在由该鳄鱼皮所加工的皮革上,而不是鳄鱼这个整体动物上。以上二例较为容易理解。在转喻里面还存有一种跨域转喻类型。如:“魯迅は難しい(鲁迅很难懂)”。“鲁迅”代指其作品。来源域属于人类域,但是目标域属于创造性活动域。在此把它理解为一种跨域转喻。

虽然隐喻和转喻揭示了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但是尤其是新词语的意义在实际语言使用的语境中形成,意味着去去语境化意义与词语的语境化意义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语义和语境结合了起来。巴兹曾经指出:在语义规约的应用中,必要的容忍是语义变化的媒介。在结构上,语义规约承载着变化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可以调节我们的语言以适应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变化。如果意义的模糊性和语境依存性不是词语意义的一部分,那么语言将成为一种低效的交际手段。相对于交际的最高规约,所有具体的语言规约都证明是有道理的,即“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方能够听懂和理解你说的话,你所表达的要与你想使对方所理解的内容一致”。与之相应,对于听话者而言,即:“这样的理解务必符合说话人的意图所表达的内容”。

我们承认语言具有客观性,词语具有语义意义,即: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但是同时人的主观认知以及语境决定了在具体环境下说话者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表达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的句子。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口吻来表达。从而让语言具有了主观性。

因此,黛玉看见落花伤心泪撒满大观园,更是有了“黛玉葬花”的经典故事。但是也有人看見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是具体的事物,具有实义色彩。但是欣赏的人的认知以及语境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此,“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作者单位: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00;2.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语义变化机制
从9到3的变化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鸟的变化系列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让路”让出的变化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