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入手,选取恰当的语言训练点
2018-11-06李凤君
李凤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提出: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语文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确,不管多么熟练、新颖的教学技巧,如果没有找准教学目标,选准教学内容,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为此,我们一直在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们感到最难的是拿到一篇文本不知如何选取恰当的语言训练点,找到几个语言训练点后又不知如何取舍,教学时面面俱到,生怕遗漏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从研究文本入手,突显文本自身的特点,选取恰当的语言训练点,精选目标,做到一课一得。现以《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研究为例具体谈谈。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的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两段话,第一段话:选编《杨氏之子》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第二段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承载了两重任务:1.初步认识文言文,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2.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我们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杨氏之子》和《孔融妙言對嘲笑》(课外拓展)。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物语言的巧妙,不同之处在于《杨氏之子》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孔融妙言对嘲笑》是白话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内容,感受语言的巧妙,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孔融的机智。2.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1.学习《杨氏之子》一文,以学悟法: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会朗读;精读讲解,复述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熟读背诵,积累语言。2.总结学法,学以致用。《杨氏之子》一文学习的方法分为四步:读—说—品—诵,依照此法引导学生学习《孔融妙言对嘲笑》。
上完课后,通过对学生当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测试,我们发现对于第2个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落实不到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杨氏之子》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正确朗读,以及理解文本的意思等,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孔融妙言对嘲笑》是篇白话文,对于“文言文的正确朗诵,理解文本的意思”这一重难点不能很好地进行再训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相同点,没有很好地考虑文本自身的特点。因此,让这两篇文体不同的文章共同承载“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这个训练点,不是最佳选择。
经过反思,我们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进行了调整,开始第二次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调整为:《杨氏之子》和《徐孺子妙答》(课外拓展)。两篇文章不仅人物语言巧妙,而且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教学目标也相应地调整为:1.初步认识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参照注释,理解短文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之处。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1.学习《杨氏之子》一文,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读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正确读文;知大意,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悟表达,短文采取总分的写作方法,围绕“甚聪惠”一词展开,重点学习语言表达的巧妙;诵积累,在读正确、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总结学法(读正确—知大意—悟表达—诵积累)。2.学生依照古文的学习方法自学《徐孺子妙答》。
上完课后,我们又对当堂的三个教学目标进行检测,90%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目标达成度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普遍觉得学习文言文不难,很有意思。这样,我们把《杨氏之子》和《徐孺子妙答》两篇文言文进行整合,抓住文本自身的特点,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现了叶老的“例子观”,遵循语文“认知—迁移—运用”的学习规律。
反观两次教学设计,显然第二次比第一次成功,主要原因是第二次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自身的特点,没有机械地把单元导语中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作为重点。“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等语言训练点可以用单元中的其他文章(《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来实现,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语言训练点在单元中只有《杨氏之子》一文能实现。
通过对《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选取语言训练点时,既要依据单元导语中的提示,又要充分考虑文本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恰当地选取语言训练点。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