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15—16世纪琉球身份转变的整体性考察

2018-11-06刘旭康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琉球中国

刘旭康

摘 要:

整体决定部分之性质,部分决定整体之状态。早期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世界整体既呈现出快速联动的趋势,又于部分细微处展现出一定的特殊性,15—16世纪琉球贸易地位的转变即为一例。这种转变不仅是琉球自身的变化与启示,也是深入认识地区间、国家间经济联动规律的一面明镜,对于今日中国之海洋事业亦有所启示。

关键词:早期经济全球化;中国;琉球;海洋贸易

关于琉球王国(所属琉球群岛)之对外贸易研究随着多年来中外学者的共同推进现已成果丰硕,特别是中琉贸易方面因资料丰富而已建成体系化式的研究。其中性质有之,数量有之,人员亦有之,但较少以琉球群岛为中心观察其15—16世纪贸易地位衰落的原因及反思,更深层次来说以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为背景来进行重新观察,从而考察起衰落表象下的内在缺陷及外在各种因素。故本文力从整体环境出发,俯瞰琉球王国这一历史性转变,从而揭示此种结果下的外部张力与内在原因,希在此方面作一进步。

一、15—16世纪琉球身份转变的事实

琉球群岛位于我国台湾与日本九州岛之间,一海岛群也。按当时一主权独立国家为算,则包括吐噶嘛群岛、奄美列岛、冲绳诸岛(包括庆良间诸岛)、大东诸岛(包括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1],其与如今之冲绳与地理位置上而言实为两者,且差异甚巨。琉球群岛地少而民贫,临靠大海而以渔业为主,商品、技艺糙且少。就地理位置而言,琉球群岛位于中日之间,对于中日两国商品转运、售卖实有天然之优势,这也是日后其航海黄金期出现的重要基础。

琉球航海繁荣局面的出现不仅与明朝海禁政策有关,同郑和下西洋所开辟之航路亦有莫大关联。郑和下西洋就实际效用来看,不仅于明朝的国威远播有益,更重要的是这种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打通了海外诸国同中国贸易的商路,但这与之前中国历代同海外诸国已有交通的事实并不相悖。原因是元末大乱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售卖均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明朝建立以来南方残余势力纷纷避居海外为寇为盗,这给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造成了直接威胁,而郑和下西洋在宣谕新朝的同时,也消灭了如陈祖义之流的海上寇贼,海陆平靖为来日琉球海商的贸易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条件。但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在南、在西,并不包括琉球,并且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方式就是以这种有一定频率的“朝贡贸易”为主的琉球海商并未参与其中,直至1433年明廷停止下西洋为止,局势才有了极大转变。

在明宣宗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后,明朝的海禁政策逐渐趋于强化,官方大型朝贡贸易不再,私人贸易又为非法。对于藩属国而言,数年一次的朝贡贸易根本无法满足其与中国交通的需求,而此时琉球由于明廷所赐“三十六姓”的技术支持[2],其造船业与航海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由明廷官方贸易遗留下来的空白迅速被琉球海商所填补,属于琉球王国的航海时代开始了。琉球商船穿梭于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间,其中中国的瓷器、丝绸、棉纺织品,东南亚国家的香料、苏木、胡椒[3],日本的硫磺、折扇、刀剑等商品自由出现在不同的国家,琉球王国就是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积累财富,逐渐富裕,以致当时自誉为“万国津梁”[4]。

直至1567年明廷开放海禁后,琉球的转运贸易才逐渐为华商、洋商所替代,仅靠同中国例行之贸易及向日本(主要是萨摩藩)借贷维持,其贸易盛况如昙花一现,便永远的沉默在历史的尘埃中里。一言以蔽之,其角色身份转变即由一主动参与者变为一被动适应者,由一货物集散地变为一单纯停靠补给之普通岛屿。

二、 衰落原因的整体性分析

引文中已经提到,琉球王国这一“东亚马车夫”的迅速没落既有外部崛起的不可抗拒性,亦有其自身内在的缺陷性。而所谓整体性考察就是要在整体的视角下考察个体活动的特殊性,在个体不同表现之外揭示整体运作的机制。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表述衰落原因的内外表现。

1、 其与中国海贸政策的严弛与否直接相关

在西方主导世界贸易体系之前,东亚世界有其长久而稳定的往来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5]。这不仅仅是周知的政治归属,更重要的是所表现出的中国经济的向心力与诸多商品的吸引力,所谓强弱不是以此直接表现来推断的吗?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此时掌握着相当比重的生产控制权,即商品生产的唯一性优势,这种优势既成就了琉球百年的繁荣贸易,同时也成为日后其丧失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琉球始终是商品生产的下一道“流程”,这种“流程”虽然必要但其角色却可以更换,即转运售卖的角色可以更换而商品生产者却是唯一,由此在商品交易中因生产者境况不同而导致的售卖者前后所扮演的不可或缺或可有可无的角色变化便真实的反映在琉球贸易的变化之中。

中国海贸政策为严,则私人贸易衰弱,朝贡贸易则盛;海贸政策为弛,则私人贸易活跃,朝贡贸易为弱。而自隆庆开海以来,以月港为代表的一批贸易港口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浙江的双屿港,福建晋江的安平港,诏安的梅岭港,此外如广东的澳门港和南澳港等等[6]。琉球之于中国的贸易形式则主要是朝贡贸易,故与其直接相联。进一步来说,中国的商品生产与海外诸国(包括各藩属国)的商品需求始终存在,转运角色的确定全因政策变化而转变,琉球海商即为其中某一阶段主要角色也。

2、 产业性重商主义缺乏

琉球群岛物产匮乏,特别是矿物质十分稀缺,地瘠而民贫的现实状况令其自然产生出对外交通的需求,其中商品交换便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重视对外商业交流一直是琉球人的基本观念所在。适逢明廷海禁,转运空白,琉球海商遂积极参与,其利甚巨。但这种繁荣景象很快就被转移至明人与西人之手,明人有靠近生产就地买卖的便利,西人有坚船白银的优势,琉球海商与之相争而竞争力全无,便只有苦苦支撑,缘故何在?就在于其求商业性而不求产业性。

以今时观点来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快速崛起又旋即衰落,而英法美等国则长久不衰,原因便在于前者奉行商业性重商主义而后者奉行产业性重商主义[7]。琉球国政策与这些国家对比皆有重商倾向,当就如西班牙王室一般,琉球所獲利润并未付诸于技术学习、原料购买等方面,所倚者不过一政策暂时缺失,一旦形式有变则倚仗全无,唯有衰落。

3、 早期全球化趋势下的运行机理

以早期经济全球化来说,其表现是商品与货币周游于世界各地,这也是发现新大陆和开辟新航路以来的主要特征。就事实来说,诸如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据着生产唯一性的绝对地位,而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商人,他们不仅扩大了商品来源,也扩大了中国商品的传播范围。自1510年葡萄牙人占领果阿以至1545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银矿,欧洲人对亚洲贸易体系不断渗透,尽力承担起更多的两地联系如中国与非洲、中国与印度、东亚与西亚、印度与欧洲等,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自美洲发现银矿以来,欧洲人更是打开了亚洲贸易的大门,使得白银作为一种商品,等价或不等价的同亚洲其他商品产生交换,在欧洲更是引发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即在此时欧洲人的白银同亚洲人的商品(特别是中国、印度等重要商品生产国)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商品于全球流通的世界经济体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较发达的农业经济体系及商品生产能力,欧洲人新航路开辟以来的积极参与和构建,这些环环相扣的历史事实共同促成了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而货币与商品便是维持其快速运转的车轮。对于琉球王国来说,此二者皆无所长,因此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角色扮演也就仅限于被动适应而已,所倚之经济体一旦情况有变,其或盛或衰也就理所應当了。

三、 自衰落变化而来的历史启示

琉球贸易地位的衰落因其角色、身份转变而发生,它同局部有关,更与整体相连。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琉球航海事业的兴盛是一定历史条件(包括中国的商品生产和其他国家的相关需求)所给予的机遇,而其衰落亦是内外各因素互动产生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各国、各地区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又囿于生产能力的限制,由此而呈现出分工明确的特点,东人有商品,西人有白银,这二者的互动在紧密贸易联系的同时又带来了强大的互斥力。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角逐中,琉球商人欲占得一席之地,必然会侵占华商与洋商的份额,但起生产与交换媒介全无又怎样胜出,唯有没落!

自历史的经验来看,国家间、地区间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规律,就是表现在力量强弱的对比和转化上,盛行数个世纪之久的“欧洲中心论”认为西方之于世界的主导地位在新航路开辟伊始就已经确立了,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西方对于东方的绝对优势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现实,在此之前的主导者是亚洲人,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朝贡贸易网,同时从这个贸易网之外吸收着大量的商品(尤其是白银)”[8]。当代中国正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种上升过程中更应吸取前者衰落变化的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挥商品制造优势的同时努力弥补在知识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短板,以求不断进步从而紧跟以至引导潮流,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参考文献]

[1]袁家东,刘绍峰.琉球群岛的地缘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3.

[2]冈本弘道.琉球王国海上交涉史研究[M].日本:榕树书林,2010年;31.

[3]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27.

[4]徐勇,汤重南.琉球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57.

[5]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2.

[6]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69.

[7]李强.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8.

[8]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11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猜你喜欢

琉球中国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明朝琉球建立宗藩关系的原因探析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