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探析

2018-11-06李楠楠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楠楠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平台、技术、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对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阳;数字化保护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并提出采用数字化记录、动漫、网络剧、微电影等形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采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化手段已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发展趋势。

目前,贵阳市已有2个项目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个项目类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个列入市级名录,并建有全市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整详细记录非遗信息,借助GIS技术在地图上展现非遗点及分布信息,建立贵阳市非遗数字地图及数据可视化平台,将贵阳市非遗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管理,不失为一条实用有效的路径。

一、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

(一)项目流布情况。目前贵阳市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部情况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已经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开发且发展情况较好的。如:皮纸制作技艺、斗牛习俗、雷家豆腐圆子制作技艺、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苗族跳场、苗族祭鼓节、布依族歌会等,约占列保项目的30%;第二种为保护和传承情况不好,处于濒危失传状态且亟待保护和采录的,如猴鼓舞、杀鱼节、“四月八”、文琴戏、簪汪古歌、阳戏、地戏等,约占列保项目的45%;第三种是“恒定性”较好,不易流失,但由于受到技术、传承承接等限制,不易开发、利用和发展的,如少数民族服饰、银饰制作技艺以及其他民族手工技艺等,约占列保项目的25%。其中有些项目随着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其生存空间和传承发展遇到很大的威胁,如:云岩区苗族“四月八”、乌当区石头寨苗族跳场、白云区都西跳场、花溪桐木岭苗族跳场、孟关苗族猴鼓舞、开阳杀鱼节等。从目前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部情况来看,有很大一批濒危项目亟待保护,如若再不抓紧时间进行保护,它们将不复存在。有一批项目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进行规范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达到生产性保护的目的。

(二)保护传承情况。保护方法单一,缺乏载体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存在很大的风险。目前,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取以资金支持为主的形式,大部分项目完全依赖政府资金维持存续,而政府投入资金十分有限,从而导致部分项目保护情况不理想甚至有些项目处于濒危状态,缺乏活力和可持续性。如花溪孟关猴鼓舞项目,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导致大部分传承者流失,导致该项目处于失传状态;又如开阳地戏、修文花灯戏等民俗类项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整的开展项目传承和保护。有些项目由于现代化进程加速,征地拆迁等原因,导致了其原有的场地、民俗、传承人群遗失,缺乏活动载体,面临着传承危机,如二桥村“四月八”、石头寨苗族跳场、都西跳场等,由于建设工程占用了原始场地,导致了项目目前无法正常开展。有些项目则没有合适的展示、传习等场地,手工艺产品缺乏展览馆、展示所等相应的场所进行展销,导致无法开展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如苗族服饰、苗银等。

(三)生产性保护情况。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尤其是活态传承和展示、创新性开发和进行生产性保护等方面的局限。很多项目都是依靠项目资金投入进行保护,主要是传承人保护、建相关基地、传习点或者作坊。缺乏市场引导、产品创新研发、团队指导等,尤其是手工技艺类项目,如苗族服饰,目前清镇、息烽、修文、开阳和花溪都申报了省级项目,但是在以上这几个地方,却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成功的保护模式,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开发,导致项目原地踏步。

二、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确切的说就是把非物质文化以多媒数字的形式“活态”的保存和保护起来,并通过计算机和相关数字设备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的多媒处理,利用数据化在储存、传播、应用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来传承和发展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当前,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如下:

(一)现有数字化保护工作成果中,多数在形式与功能上较为单一,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数据库建设缺乏立体的分析评估能力,在资源建设或入库时,并未设置数据的分析点,无法对数据进行立体剖析和多角度观察,不利于发挥数据库强大的应用潜力。

(二)实现数字化的非遗资源不多。目前,贵阳市非遗数字化相关工作有序开展,但受到人力、物力、财力、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大量非遗项目暂时无法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特别是非遗保护管理人才缺乏。全市10个区县的非遗业务工作者大部分都是从文物工作转岗至非遗保护工作,且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职称不对位,对非遗保护工作缺乏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数字化保护,更是知之甚少,不会操作摄像、摄影、录音设备,不懂数字化采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了项目申报、数字化采录、理论研究、非遗知识普及和田野调查等工作开展不顺。

(三)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蒸不齐,进而使数据查询、使用便利性受到影响。质量、功能、用户体验欠成熟且对外开放的数据库较少。

三、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思考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贵阳市的非遗类型丰富,各个县的非遗项目相差甚远。贵阳市政府要有充足的资金,才能根据非遗的分布特征,配合文化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实行跨地区合作,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合理的统筹。

(二)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贵阳市政府可以更加关注和大力推进贵阳的高校和科研所、图书馆、美术馆在这方面的建设,以便培养出专业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人才更好的深入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三)拓展非遗数字化展现形式。通过数字化展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形式常见的有虚拟现实场景、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形式)、更新網站设计思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开发主题游戏(数字游戏已经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以严谨的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等方式方法助推非遗的科学传播和扩散。

(四)加紧完善数据的共享机制。数据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成本,更加合理的做好资源配置。采集过来的重要数据信息可以在注明来源的情况下尽量进行数据共享和推广。贵阳市非遗数字化保护要建立非遗信息共享与分析机制,兼顾非遗文化产权的效益,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贵阳市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还有很大的探索与发展空间,需要经济投入、平台搭建、人才培养、项目培育、精品打造等对策的实施,重视文化发展与经济提升的关系,平衡文化资源共享与文化产权效益的矛盾,这样,一个升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就会形成真正的经济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锦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发展探索: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例[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袁庆曙.数字化互动陈展技术与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熊宗仁.文化认同·符号·品牌——对贵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6(6):45-46.

[4]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J].东南文化.2011(05).

注:贵阳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列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