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教育》助我成长

2018-11-06李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河南投稿杂志

我的处女作是发表在《河南教育》上的。

为分享而投稿

我天生情感细腻。小时候,就算是看着月光下一棵苹果树的婆娑舞姿,也能浮想联翩,何况执教后,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随着教龄的增长,一些人生、教育感悟酝酿在心头,有不吐不快之感,便在闲暇时信笔涂鸦。我又是一个很容易在某件事情上沉迷的人,即使在热闹的大办公室,一旦动笔,也能充耳不闻身边事,文思泉涌。这时,心头总会弥漫起一种叫作“喜悦”的情愫,迫不及待想和身边人分享。然而,不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为了将文章分享给身边人,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学会“察言观色”了。

这样的状况延续到2003年,我翻阅《河南教育》杂志的时候,忽然有了一个念头:何不向杂志投稿?文章一旦发表,岂不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不为功利,也不为什么成绩,我只知道当一个人的文字被人认可后,便可得到极大的满足感。那种幸福,不是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所能带来的。

我开始认真阅读《河南教育》杂志,仔细揣摩各栏目的风格,最终找到《班主任随笔》和《我的相册》两个栏目的邮箱,选择了《我做学生的“管家婆”》及散文《父亲》两篇文章,按照栏目要求修改后,投寄出去。

杂志毕竟版面有限,而自己又名不见经传,所以,我对于文章能否发表并没有抱多大期望。但是,在暮春的一个午后,我忽然接到了编辑晓月老师的电话,她说:因为我把两篇文章分别投稿给了不同的编辑,他们在挑选文章的时候两篇都被选中了。想把其中一篇撤换下来,又觉得可惜;但同一期杂志上发表同一个作者的两篇文章,不太合适。所以,晓月老师建议我起一个笔名,《我的相册》里的那篇散文,可以用笔名发表……

那天中午,我与几个同事一起开动脑筋,想了三个笔名发给晓月老师,晓月老师最后挑选了“初荷”。两年后,我用“初荷”这个网名注册进入“班主任教育”论坛和“教育在线”论坛发表文章,谁知,这竟让我成为“教育网络红人”。有一个时期,“初荷”的知名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我的真名李迪。

2005年我开始写班级成长日记时,还不会上网。写的时候没觉得故事多么生动,我仅仅想宣泄,要记录。等写了8万字,闲暇时翻阅,只看得自己心潮澎湃——必须要找人来分享。找谁呢?激动之下,我把8万字的日记全部发给了编辑晓月和若洋两位老师。这不是投稿——毕竟字数太多了啊!两位老师却还是不吝对我的鼓励……2013年,依然是晓月老师,要为我开设专栏,栏目名字就叫《初荷空间》。

所以,对于《河南教育》,我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杂志给了我教育智慧和展示平台,编辑们也是我的伯乐和导师,曾指导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卢梭等名家的书籍。

因点评案例而思考

2010年和2011年,《河南教育》的《班主任谈丛》栏目约我做主持嘉宾。每个月由我负责挑选出老师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班主任怎样成为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中途接班怎么办”等,并从全国各地教师的来稿中选出七八篇稿件,在稿件后给出点评,然后再发给责任编辑。

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编辑稿件没有经验,也不擅长理论研究。这项工作于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是,难得编辑们如此信任我,我没有理由拒绝。

如此,在做《班主任谈丛》主持嘉宾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大量班级棘手问题,阅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明白了班风建设、“问题学生”成长、班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然后再根据稿件深入思索,进行点评……这是我进步最快的两年。如今,每每有身边同事或远方朋友写了文章找我提建议,我总能一看就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同事们对此钦佩不已。这就是当年担任《班主任谈丛》栏目主持嘉宾时修得的功夫。

因观念碰撞而收获

如今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有很多表达我都不甚满意。可见,我也是在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的。

比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当民主变味时,我们要专制》在《河南教育》2008年第2期上发表。李镇西老师看过后,有了不同看法,写了《只要民主,不要专制》来商榷,并在投稿前发给我看,文章真诚而又有理有据。我深受启发,马上提笔写了《对民主的新思考》,运用自己的案例来论证新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一线教师容易下意识地把事情处理成功,却提炼不出理论。李镇西老师的反驳让我的思路变得明晰起来。

后来,我的新作与李老师的文章一起,同时发表在《河南教育》2008年第5期上。2008年9月,我得到编辑老师的通知,说以上三篇文章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8年第9期转载。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其他杂志的编辑朋友給我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说:“以后有了好文章,要投稿给我们啊。”我心里却明白:自己只是写了所思所感罢了。文章能否被发表、收编,恐怕还需要编辑的慧眼吧!如果没有编辑老师的敏锐和李镇西老师的真诚争鸣,我的文章又怎么会被采用?这么多年来,我只是潜心工作、认真梳理、勤于写作,其他的事情自有优秀的编辑老师去做。

在此,让我怀一颗感恩之心,对《河南教育》——我成长的摇篮,说一声:“谢谢!”

(作者系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高级教师)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河南投稿杂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杂志收纳碗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