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2018-11-06廖春丽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廖春丽

摘 要: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为适应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冠名班”、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构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技术手段,是 “中国制造 2025”的主要抓手。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以贴近地方企业所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持续深入,先进制造业回流,中国的低端制造业面临产业转移和空心化风险。因此,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制造模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完善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革。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生产装备,将对未来生产、社会发展以及增强军事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机器人虽然很热门,但人才缺口巨大,由于教育滞后的原因,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完善工业机器人专业和相应的实训工作站,因此学校教师难以取得机器人的任教资格,学生也不能取得机器人相关证书。当前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这都说明了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的教育已经明显落后于工业的发展需求。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尽加快构建好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大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工学交替、双元互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业机器人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校企结合中让学生感到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任务引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编程、控制、装配、调试、维护、应用为载体,实施基于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装调、编程控制、维护维修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面向和人才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按“职业基本能力”(第1学期)、“职业专项能力”(第2 、3 学期)、“职业综合能力”(第4学期)、“职业岗位能力”(第5 、6 学期)四个阶段完成[2]~[3],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岗位能力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呈递进式上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课程和教材,推行项目教学法,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學运行模式,使学生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岗位的紧密结合以及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4]。

2.“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回归职业教育本体,作为主体之一,推进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政府和行业主导下,由学院校企合作办牵头,系部和专业教研室主动参与,积极联系智能制造行业、企业,探索校企共建“产教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管理学生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企业、行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分期去企业实训,掌握所需专业技能,尽早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制度,树立职业意识,引进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成为班级管理模式。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学徒计划。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学徒实习内容,共同商讨学徒过程、考核方式,学生顶岗实习,在岗检验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参与,最终将学徒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

(2)教师轮换下企业参与生产实习。教师深入企业去实践,最终成为能生产、善教学的教师;学生聆听教师的讲解,拜技术工人为师,最终成为理论实践都能综合掌握的员工;学校和企业组成了共同育人的主体,最终实现双赢的战略构想。

(3) 做好教师、学生和工人相互角色的转变。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培训工人,工人带教师、教师带学生,工人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等多方位促进、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紧密贴合智能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5]。

(1)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2)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机械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方式决定了其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3)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结合职业教育需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五、结束语

通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改革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以满足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岗位的需求。只有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同创新育人新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2017:8~20.

[2]王艳梅.高职院校“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

[3]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25):434.

[4]鲍温.智行合一深学落用_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综合改革的思考[R]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5]陈小艳.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增落模式研究与实践.吉体工程技术师范学报,2014(5):27-32.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